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论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苏敏  朱永红 《河北法学》2005,23(3):157-160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政治文明与法治存在着密切联系,政治文明是法治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和坚强 支柱;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有力保障;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法治为根本,实现政治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与法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政治文明是法治的基本内核,法治是政治文明运行的根本方式。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须臾不可分离。本文指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政治文明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并且推动依法治国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与宪政文明关系论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中国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文明建设的有益的经验 ,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突出法治保障,具有战略考量,也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是法治中国。明确法治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定位,有利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作为上层建筑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层面的法治,突出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特色,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5.
《检察风云》2014,(10):4-5
法治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治国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建设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推进各项改革的根本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李林 《政法论坛》2023,(2):3-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指明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而且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具有重大意义。要毫不动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法治轨道”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治主要表现为民主型法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真正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笔者认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虽然行政权力本身意味着强制,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行政的强制性色彩日渐减退,行政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赖契约、指导、服务等具有私法性质的柔性手段。依法行政是现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特别是提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党章所统帅的党规党纪体系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中,为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奠定了法理基础,这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史要追溯到清末的法制改革。从那时开始,中国开始大规模学习和借鉴西方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具有超越人治的治理优越性,是近代以来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法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法治与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包括法治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以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规治党之间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年在法治领域取得的最重大成就,是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这条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当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话语体系,在此前提下需要建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尝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一方面要将党对执政实践的自我表达的话语体系以及解读性评价作为特殊法理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当在历史事实、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之间建立某种平衡性联系.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乃至社会主义法治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属于特殊的一般法理学的范畴.定位于特殊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包含了走向作为一般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相契合,集中体现了人类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人权,构建有序化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过程中的共同要求,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政治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3.
即使在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情况下,民间法依然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人们仍然偏好以民间法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解决纠纷冲突的参照,这固然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但文化心理原因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为了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定、法律运作和法律适用结果等不同层面充分考虑承载深厚文化心理基础的民间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政治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政治生态文明有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治可以作用于每一个指标而体现其功能。总的来说,法治的政治生态文明功能具体表现在政治和平功能、政治发展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权利保障功能、权力制约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领导、法治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枢 《现代法学》2002,24(6):15-21
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我国政治文明体系中 ,党的领导是前提 ,人民民主是核心 ,依法治国是保证。这三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法治观、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提洪了思想根基、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并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实践,应以法治国家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法治的顶层设计,以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法治的体制机制,以法治社会建设保障生态文明法治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国家治理意义重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其汲取了古今中外各类法治理论的有益元素,对法治理论做了七项创新发展,即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三个核心要义"、坚持"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与实现依规治党、着力实现制度现代化、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还对法治理论做了十五项拓展深化,即关于依法治国方针、坚持党的领导、法治为民、法治经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权力监督、德法并重、改革和法治关系、加强社会治理、政法机关职能、法治环境建设的拓展深化。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成果,传承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了世界法治理论精华,且勇于探索当代中国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