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拉克战后中东国际关系的地缘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拉克战争后 ,中东国际关系的地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 6点 :伊拉克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支柱国家” ;沙特、埃及和土耳其等国与美国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国家”的关系 ;伊朗、叙利亚是美国的“潜在敌意国家” ;法、德与美国盟友反目 ;俄罗斯和美国矛盾重重 ;“多强”合作的趋势加强。中东地区大国同美国的关系将进行新一轮的分化与组合 ,世界强国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进一步加强合作将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国际关系生动地展现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理论、合作理论和权力 (实力 )理论。未来的中东国际关系将是这样一幅图景 :国家利益为主轴 ,国家实力为决定因素 ,冲突与合作共生、霸权与反霸权、均势与反均势共存、多角色多层次博弈。  相似文献   

2.
浅析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突显出来。本文从国家、国际和全球三个层面来具体分析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国家的层面上 ,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制定政策的背景 ,又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 ;在国际层面 ,文化是霸权国家和反霸权国家间斗争的重要方面 ,与国际合作和国际冲突有非单向的关系 ;在全球层面 ,全球化催生的全球文化对国际关系会起到良性的作用。最后 ,探讨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经久的话题.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的对抗模式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一度沉寂的地缘政治思想又回到了国家战略思维的前沿.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时代里,基于地缘的战略思考成为国家制定其大战略的关键.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本文试图对冷战后美俄关系进行再思考,从乌兰克大选的视角审视美俄间的地缘性冲突及双边关系未来的可能性走势.  相似文献   

4.
族性是族类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形成族类群体认同的纽带。族性认同是族类群体形成认知和行动一致性的基础,凭借动员的环节,族性及族性认同被带入政治场域,参与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并因循不同的政治行动呈现出族际关系、族类群体与国家关系、族类群体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和震荡联动,在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和影响。当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超出有序范围,以暴力、骚乱、恐怖行动、屠杀、清洗、武装冲突和分裂运动等形式出现时,便给相关群体带来恐惧与伤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失序与动荡,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和地区、国际的政治关系与秩序。族性安全,是指因族性动员而对人的生命、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是否产生威胁或损害的状态。族性转化为安全议题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以动员为条件、以信念为支持,并在一定的族际结构中发生,因而需要族性认同、政治动员、民族主义、离散政治等理论的诠释。族性安全的研究范式可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误判、错误的认知在不少场合引导着国家的外交决策。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大国之间,在相互理解和相互认知方面还有不少误区。在媒体上,在有大众政治参与的场合,比较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认知状态。而在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中,在对他者的认知方面,虽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认知水平总体在上升。  相似文献   

6.
文明对话的国际关系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倡导和推动的不同文明对话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明间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发展,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的特征性表现.本文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认为文明对话不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在国际对话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关系的进一步文明化、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探索国际关系新范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对话将继续赋予国际关系更多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关系学中的女性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但至今尚未进入其主流.这与长期主导学科发展的现实主义学派对国家间关系的认知有关,女性主义同样存在着自己的不足.而上述二者都是在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不确定性是国际关系行动领域的本质特征.不确定性构成了对国际关系行为体决策以及合作秩序的根本挑战,同时也造就了行为体决策与合作秩序对国际制度的依赖.制度通过对行为体预期的引导和保护,向行为体提供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建制.具有社会学与认知论意义的主体间性的制度对行为体认知与决策的引导,客观上为个体合作以及国际关系行动领域的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影响国家间互动的重要变量,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学把信任问题的研究从国内社会层面扩展到国际社会,开始探讨国家间的信任建构问题,信任由此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广义的信任概念出发,分析国家间信任的内涵、结构、条件和路径,构建国家间信任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框架评估当前东亚国家间的信任状况,探讨东亚地区互信建构应遵循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中的非政府组织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关系中的非政府组织浅析范士明国家间的关系似乎已经难以概括国际关系的现实。因为,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国际关系正在变得非国家化——超国家的和次国家的行为体日益卷入到跨国活动中,去影响乃至参与解决那些仅靠国家行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次国家...  相似文献   

11.
在本世纪上半叶内,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战争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维持了四十年之久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之所以能够取代世界战争,这完全不是偶然的。世界和平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战后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两种相互对立的趋势:一是不断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一是逐渐衰微的强权政治趋势。两种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决定着世界战争与世界和平的命运。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就是要在国家间和民族间逐步确立民主关系,从而缓和或消除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世界和平。值此联合国国际和平年之际,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及其与世界和平的关系进行探讨,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既有理性主义战争成因理论认为围绕战争的预期效用计算主导着国家冲突行为的选择。将沉没成本和各类既往互动经历纳入效用计算在上述理论路径下被视为非理性行为。这种理论偏见限制了理性主义战争成因理论的解释力。事实上,对于物质和时间沉没成本的关注导致了国家行为体互动时呈现极端的相对收益敏感。为规避特定一方的相对物质收益或时间优势过度累积而使冲突双方实力失衡,自认为处于损失框架下的国家不时地采取无法被对方所接受的回溯性求偿行为,进而使冲突双方的和解方案交集被极大限缩;加之求偿国与被求偿国判断对方所持决策框架时产生的认知落差,冲突双方的风险承担意愿随之增加,同时双方也高估对方的敌意而低估对方的冲突决心,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因而增加。2022年的乌克兰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事动员竞赛可以分别论证两类典型的回溯性求偿行为——围绕物质利益争夺展开的受害者—加害者战略互动和为争夺时间优势而被迫采取的后发先至策略——对国际战争的诱发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90年代前期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及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际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对21世纪初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作者认为,21世纪初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将是,注重改善相互关系,相互克制,避免冲突;把加强经济合作作为发展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加强与区域外国家和组织的经贸合作;加强安全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地区安全;重视发展与亚太地区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冲突是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调停是冲突解决的重要方式,调停者和冲突方的关系是调停效果的关键因素。与冲突方之间关系的相对中立性或偏袒性是调停者的重要特征,关于有偏袒性的第三方是否更利于冲突解决、该第三方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目前学界尚存争论。本研究认为,对偏袒性第三方调停效果的探究不能独立于调停的发生过程。调停发生是调停产生效果的先决条件,推动或阻碍偏袒性调停发生的因素对调停效果也会产生影响,这一影响路径被学界称为“选择性偏差”。一方面,偏袒性第三方调停的发生受到冲突方与第三方选择的影响,只有当冲突方和第三方就是否进行调停达成一致时,调停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另一方面,第三方偏袒性作为影响各方选择是否进行调停的因素,也将影响调停的效果。本研究将对已有研究进行分类,随后结合第三方特征分析调停发生的作用机制,总结选择效应对偏袒性调停效果的影响机理。这将有助于推进偏袒性调停效果的相关研究,启发人们思考偏袒性第三方在冲突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理论机制。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拉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张宝宇国际关系产生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国际化的过程中。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和扩展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作为国际关系重要方面的国家间关系的内容、形式和它在各自对外关系格局中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拉美国家的角度考...  相似文献   

16.
对战争与和平的关注主导着今天的国际关系研究。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告诉我们 ,历史上的许多国家间战争都是由不可避免的因素所造成的 :如国家实力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旧国际体系对新崛起国家的制约、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帝国主义的扩张本性等等。这些传统型分析的论据多是宏观的、难以改变的 ,因此无论决策者是谁、他的认知水平如何 ,那些历史上的战争几乎都是无法避免的。而美国学者罗伯特·杰维斯的名著《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① ,则给我们对战争原因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较之其他许多国际关系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从总体方法论角度看,主流学派都持有理性主义的认知。理性主义范式是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由研究对象、中心术语、前提假设、方法路径和哲学逻辑品质等组成的有机整体。理性主义的共同研究范式有利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科的发展,它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国际法、世界史等学科门类中摆脱出来,划清了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界限;有助于奠定国际关系学科学术研究的共通性基础,并能更有效地.解释现实,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新型国际关系是与旧型国际关系相对而言,必定要展现出新特征。由于主权国家之间关系这个基础未变,所以新型国际关系的主体没有实质变化。新型国际关系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模式。在核心理念和目标模式的引导下,新型国际关系在主要内容、主题、国家间关系定性、主要矛盾、主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有不同于旧型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在创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我们应当遵循运用这一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联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的原则.建立再现国际关系整体、揭示其演变规律的范畴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特有的逻辑行程,我们必须准确地确定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以及逻辑终点。本文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应以主权国家为逻辑起点;以国家(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对外行为的动因、国家之间关系的特征、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演变为逻辑中介;以对国际关系的运动发展以及冲突与合作的理论概括与规律性说明为逻辑终点。在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还必须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安全与权力、经济发展与民众福利以及集体认同是国家间合作关系的三大动因.中俄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发展主要基于安全与权力、经济发展与民众福利,并不存在集体认同的因素.这样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它比较容易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美国因素、中国自身的因素和俄罗斯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