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哲学是人类对存在与真理的睿智之见与智慧之思。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抽象出来的一些自然哲学结论往往奇妙地回归于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命题;同时,在人类生存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上也出现了价值取向东方化的倾向。理念和现实的双重回归使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潜在的、正面的价值,并感到中国哲学在21世纪将承担重要的使命。一上世纪末,西方自然科学的一个伟大的成就是对宇宙秩序性的研究,由此建立了以数学为主要描述手段的《混沌学》。《混沌学》对宇宙微观领域的研究发现: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入“高级混沌”状态时,在自然哲学的意义上便与古老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2.
王开琼 《求索》2013,(8):110-112,222
法国朗西埃由于其激进的政治哲学和美学观念,在当下成为了西方左派知识分子与先锋艺术家们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雅克·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关注现代政治,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多种矛盾.雅克·朗西埃的生命哲学对于反思现代性所蕴含的悖论及其与当代危机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认真研究雅克·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对于中国当代生命政治哲学有所裨益,同时,对于评价当代西方政治、思考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电子媒介文化在传播中以隐性方式对人形成哲学教育。电子媒介文化造成认知主体感性放纵,以非线性的方式消解哲学认知缜密的逻辑思维,以虚拟图景化解哲学认知的现实根据和理性依据,对哲学教育造成认知上的干扰和重构。因此,在电子媒介文化语境中,应通过教育话语的话题更新、话语方式重建和话语媒介组合重组哲学教育的话语。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从历史上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以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以下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正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一样,这里并没有限定什么观点,各派观点都可以研究;二是指十九世纪以来,在西方出现的那种追求把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哲学,企图使哲学具有实证科学的性质,使哲学科学化的哲学思潮。这就是与思辨哲学、人本主义相对立的科学主义思潮。但不管哪种情况,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都始终是围绕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条主线产生、演化的。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观点出发,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产生、演化趋势作一个粗略的勾勒,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辛一科 《前沿》2014,(19):100-101
宪法哲学与法哲学均"涉及价值"评判,在价值层面具有一致性;法哲学对宪法哲学基本理论具有建构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宪法哲学兼具宪法与法哲学双重品质;故宪法哲学属法哲学范畴。宪法哲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语义分析方法、价值衡量方法和反思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媛媛 《前沿》2014,(19):102-105
本文对技术与媒介的关系,媒介对社会文化信息的规定、约束,媒介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认为没有技术元素就没有人类传播史的变迁;没有技术支持媒介就不能发展。技术与媒介的共融、同构,创新、建构了社会文化景观;数字互联网技术带来媒介大融合实现,最终促成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李兴亮 《求索》2011,(1):138-140
当代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对电视的媒介特性作了深刻的思考。本文分三个部分梳理了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文章首先介绍了布尔迪厄媒介哲学思考的方法论取向,场域(field)、习性(habitat)和资本(capital)是布尔迪厄批判性媒介研究的主要学术工具。第二部分从电视的活动场域、消费社会电视的媚俗化倾向以及知识分子自主性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布尔迪厄媒介哲学视野中的电视本性。第三部分提出我国传媒界从布尔迪厄媒介哲学理论中可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第二媒介时代的主角———电脑以及互联网络为我们这个世界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虚拟实在,促使人们探讨虚拟实在的意义,思考虚拟生存的基本特质。虚拟实在的三重意义包涵技术意义、艺术精神与哲学价值。虚拟实在的二元价值存在反映了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不同方面,分别对应着虚拟实在的三重意义。虚拟实在的三重意义视域和二元价值存在规定了虚拟生存的一些基本特征:虚拟生存是超越时空的、符号化的感官沉浸生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哲学层面上彰显了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四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只有从哲学层面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即逻辑起点、逻辑终点、逻辑媒介的有机整合,实现价值理论和价值实践的统一,才能够抓住核心价值体系意蕴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逐渐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势必会威胁核心价值的社会影响力,弱化核心价值的社会功能,价值哲学研究由此而兴起。从价值哲学研究的几个前沿热点问题着手,审视价值哲学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透视价值哲学研究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寻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良策。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发展、媒介形态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获得了超越单一媒介形态的研究视野。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方向,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朱锋刚  李莹 《前沿》2014,(9):50-53
新媒介在改变人们原有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同时,解构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颠覆了主体表现形式。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关乎人们面对世界的水平,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被视作定位新媒介社会功能及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路。这种基于道德立场的解决思路有待从根本上研究拓展。梳理媒介伦理的哲学基础方可有益于推进我们在相关问题上的思考。真理与意见、欲望与自由、权利与秩序是理解媒介伦理的三对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3.
周敏丹  颜丽娟 《人民论坛》2011,(12):182-183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逐渐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势必会威胁核心价值的社会影响力,弱化核心价值的社会功能,价值哲学研究由此而兴起。从价值哲学研究的几个前沿热点问题着手,审视价值哲学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透视价值哲学研究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寻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良策。  相似文献   

14.
在新近语言哲学和范式不可通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语言分类结构的视角对演化与博弈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比较,尝试揭示两者的差异,并进而解答是否存在第三种诸如演化博弈的理论语言能够促成演化与博弈的有效交流。我们认为演化与博弈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经济进行描述,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演化博弈是传统博弈论的拓展而与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无关。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演化与博弈是共生的,经济分析必须能够包括对这种共生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非西方社会的文化特殊性已经成为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米德·莫拉纳从穆斯林世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出发,对传播概念的重新定义、伊斯兰传播伦理思想的梳理,对伊斯兰传播的核心原则"认主独一"、"责任、引导和行动"、"建设共同体"与"虔敬"进行了重点分析,概括出"伊斯兰的传播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穆斯林地方媒介实践对这一传播范式作出了回应与发展,表现为大众传播中"伊斯兰媒介"的出现,以及媒介空间穆斯林多重身份的认同。由此,在传播伦理的全球化与媒介价值的本土化过程中,使得穆斯林与媒介的相关研究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邹波 《求索》2013,(8):223-225
当下,社会以博客、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社交媒介作用不断增强。作为社交媒介功能之聚力点,社交购物以一种新的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了购物文化的发展趋势,展现了社交媒介的无穷魅力。本文以Sheth创新抵制模型为研究工具,以社交媒介创新特性、当下消费者特性以及社交媒介的传播机制等三大因素为研究变量.实证分析了社交媒介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交媒介的用户感知具有相对优势,它显著影响社交购物的抵制意图:社交媒介用户对因使用相关服务而发生的如个人信息外泄、账户被盗而造成时间性和财产性损失最为敏感。我们的研究将对企业社交媒介销售策略的制定及执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张涛 《求索》2010,(4):110-112
系统思维以科学方法的突破为主要演化线索,而信息思维则以技术创新与应用为主要兴起途径,都成为各个领域普遍关注的带有范式特征的思维方法。与系统思维在基础理论和哲学层面成熟完善,而在现实经验层面缺乏应有的渗透力不同,信息思维虽在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影响深远,但在基础理论与哲学层面却步履蹒跚。事实上,二者的差异归根结底体现在哲学的本体承诺和方法论上,从哲学层面对其深入分析、合理定位二者关系,以期找到二者发展的新空间,更好地指导人类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如何结合环保、全球化、高科技、争取和平和发展的斗争等问题,深入价值论的研究;如何从内外打破学术界限,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发现价值问题的转化形态,同时做到价值基础理论、伦理与审美价值研究的相互促进。也有学者认为,21世纪价值哲学的主题应回归生活世界,即研究生活中的价值,这是价值哲学的理论品格,也是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另外,还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哲学”的研究,关注人的生死问题。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处于主流地位的价值哲学,认为"哲学上的‘价值’是解释外部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这是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相一致而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悖的价值哲学,其哲学基础是旧唯物主义,必然陷入旧唯物主义的重重困境。这种价值只是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研究的"事实性价值"(worth),而不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value)。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发端于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寻,而体现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于是,人的存在意义在不同层次上的社会关系中生成了三层价值:体现于经济关系的经济价值(其基础是劳动价值)、体现于人伦关系的人伦价值(包括伦理、法律和政治价值),体现于人的情感共鸣关系的审美价值。所有这些价值必须以物为载体,即通过物对人的关系来实现。由此形成了社会物质的二重性,形成了以物为载体的作为"人对人的价值"与"物对人的价值"的统一的客观价值世界。这才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20.
李友富  曹小荣 《前沿》2004,2(3):23-2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演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概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哲学主题的形式演化可归结为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社会历史存在论 ,列宁、毛泽东时期的认识论 ;当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时期的实践论 ,不同时期的哲学主题的凸现主要是由社会现实、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象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