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苏钦“因俗而治”又称“顺俗而治”是指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统治者对有着异俗、殊俗的民族,采取的依据其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各种措施。这种政策、方针在古代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为统治多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界上的各民族在...  相似文献   

2.
"天下国"既是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一种认知或假设,也是古代中国国家政权组织模式框架的一定程度的设置。"天下国"国家结构模式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即中央王朝是"天下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影响力由里到外推及四方。和平、友好是"天下国"统治秩序的主流。对传统国家结构模式进行新解读,理解其内在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如何恢复民族精神、树立大国形象以及如何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从俗从宜"思想,为历代王朝解决边疆民族问题,实现中央政权统一,提供了坚实可行的治边指导思想。尤其是在矛盾凸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从俗从宜"思想,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藏族民族特点因时因地制宜进行法制建设,才能有效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1,(22):37-3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惩腐治贪的一些经验及借鉴意义何长顺,李超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它从文明社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古代中国,惩腐治贪是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从遥远的夏朝直到百年前的清代,为使国家统治能够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西汉时期在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整体布局、综合为治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了一套上自中央下到地方组织严密、运转灵活的控制犯罪体系 ,并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将怀柔感化与暴力镇压、罪前预防与罪后惩治紧密结合起来 ,奠定了中国古代控制犯罪的基本模式。这一理论对策不仅与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传统思想观念相统一 ,而且与我国特定的宗法伦理的社会结构及“大一统”的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它不仅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大一统思想、夷夏观和"仁德"思想的影响,推进了羁縻制度的形成。羁縻制度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作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既有重大的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传承久远的重民思想指导着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是否重民,成为历代皇帝好坏与政治优劣的主要标志,溯源的剖析研究先秦“重民”思想,认清其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功能,或许会对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4,(35):36-36
“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亦不少见,所以历代王朝也都很重视“治庸”。尽管效果多数平平,但偶尔也有些人和事令人眼前一亮。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人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9,(5):121-128
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彻底转型,在此过程中使用的用西方观念"整理国故"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用"神权法"一词描述中国古代早期法律思想即是明显一例。中国的国家与法律产生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初始组织形态与西方国家迥异,因此国家的运作形式及与之伴随的政治管理方法皆有不同,这决定了用以维系中国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法律思想也会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别。厘清并突破这种概念上的"附会"之意,去伪存真,有利于我们认清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立足点,创造出适合本民族需要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以法治官"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法家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指出对法家"以法治官"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王权统治下权力运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国家民事立法一直缺乏生存空间,长期以来备受统治阶级打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历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家族本位思想;完备的礼制规范和发达的家族法规;国家不重视庶民的个人权益和推行义务本位;人格上的不平等,等等。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古代国家民事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青连 《北方法学》2010,4(4):123-133
历代封建中央王朝都极力把中央权力渗透到边疆地区,使边疆的法律制度逐步内地化、趋同化,进而实现中央王朝稳定边疆的政治价值。稳定和秩序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实现这种政治价值就必须要有一套制度体系作为载体。法律尤其是民事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它具有民族性,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间法,各自的民间法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成为各民族的法律。由于封建帝国不注重民事问题,因此民事法律制度的这种趋同化较之于刑事法律制度缓慢得多,但是在缓慢的变迁中仍然体现出趋同与多元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五、以法治吏,建立严格的制裁惩罚机制1.“以法治官”与“治官之法”我国当代法学家张晋藩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质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就需要治官。”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这是古人对于官之于国的重要性的基本认识。韩非所说:“明主治吏不治民”,被历代封建帝王奉为圭臬。为此历代王朝对于职官的活动,除监察机关进行行政监督外,都注意“以法治官”,并且颁布治官之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职官严加约束,防止渎职贪婪。公元前536年,在郑国执政的子产首先创制新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名词,但我国从先秦时代开始就有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古代社会的以民为本、仁德忠孝、兼爱交利等思想影响着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他们实行了多种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收养孤老自明代入律,在清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指出考察收养孤老律例对今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是一条纵向传承、革故鼎新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中央地方关系也同样沿着这条轨迹不断发展。秦统一后建帝制,“海内为郡县”;汉代实行强干弱枝的中央地方制度;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制,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宋朝总体而言,实行二府制与地方兼施制;元朝在民族大一统的局面下,地方制度为行中书省制;明朝中央为内阁制,地方行路、州、县三级制;清朝的中央地方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统治的特点。中华民族是古代中国大一统体制政治实践和理论学说催化而形成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这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晓平 《北方法学》2009,3(6):137-144
建筑常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载体,这在重视礼制的中国古代,尤其如此。衙门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行政司法的主要场所,是古代中国人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载体。考察现存的古代地方衙门建筑,我们可以发现,其建筑模式、规制、陈设等,无不在体现“亲民、教化、息讼”这三个中国传统司法价值追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荐举连带责任制度作为选贤举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广开才源吸收了大批可用之人,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徇私滥举之风,但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大部分社会都对贪官污吏保持法律上的高压,以维持社会管理机构的权威和政权的正当性,以实现起码的社会公正.中国古代社会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官之道,最为人津津乐道.这个出身乞丐、造反起家的皇帝深知民之疾苦与贪官污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因此,他把贪官污吏看作挖朱家王朝墙角的大敌,故而打出"明君治官不治民"的招牌,对贪官污吏下死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与监狱行刑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监狱在强调重刑治狱、严刑峻罚的同时,又主张“以德治狱”,以恤刑悯囚为策略,鼓励宽仁治狱,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监狱制度的影响,探索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的监狱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