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图 《瞭望》1992,(11)
《三个‘最后一次’——记周恩来总理晚年三件事》,熊向晖同志记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日周恩来同志宴请黄春谷夫妇前的一席话: ‘……本来打算不见黄春谷,看到他写给我的问候信,叫我‘翔  相似文献   

2.
唐昌兴同志在《党史通讯》一九八七年第十期发表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与时限之我见》一文中提出,“‘文化大革命’究竟历时十年?十一年?还是十二年?粉碎‘四人帮,能否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们对于这一涉及党史分期的问题尚有不同看法,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听谁的好?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孟子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做臣子的弑君,行吗?”“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类人我们都叫他做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  相似文献   

4.
嫣嫣闹学     
四岁半的嫣嫣上了幼儿园中班,性格开始变咧,晚上回家,背着小手在大人面前巡来巡去,板着面孔向正在说笑的大人发号施令: “坐好!不许交叉着腿!”“安静!不听话就得‘煮粪’!”“嫣嫣,什么叫‘煮粪’呀?”我问。“‘煮粪’(处分)就是罚呗,不听话就得‘煮粪’!”小嫣嫣严肃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宗一次求教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颇以为然.这个从善如流的君主,胸怀博大,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遂有贞观之治.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怎样才能明达远见的道理.当今也有一则故事: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搞调查,向一位熟悉的农民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那农民问他:“你想听‘公话’还是想听‘私话’?”噫!话还有公私之分.这位领导忙问:“什么叫‘公话’,什么叫‘私话’?”农民悄悄告诉他:“‘公活’就是面面上的话,‘私话’就是心里头的话.”这位领导从农民倾心的“私话”里,了解到不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走必由之路     
前不久,某厂长在职工大会上发表施政演说:“在改革之年,我们一定要砸碎‘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然后……”他的演说未完,下面已一片哗然:“哎,怎么把砸‘铁交椅’排在后面啦?”更有性急的小伙子站起来打断厂长的演说:“厂长,你们领导的铁交椅谁来砸?”厂长听而不闻,急急忙忙出了讨论题目,接着宣布散会。会后有人发出恨声:“我看谁敢砸我的‘碗’! 且不说厂长与工人互砸会出现何种局面,只这山雨欲来风满  相似文献   

7.
怀着对劳模人物的敬仰,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除了对焦裕禄“心中全部装着百姓和工作,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风亮节倍加钦佩外,又对影片中焦裕禄与县长吴荣先的一段对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段对话大意是:吴荣先认为焦裕禄“整天围着百姓转,只知道‘讨好’百姓。领导干部做工作,不是要叫百姓满意,而是要叫党满意。”焦裕禄反问:“百姓满意,党会不满意?反过来说,党满意的事,老百姓会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9.
《庄子·外物篇》载:家里很困难的庄子一次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呵,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怎么样?”庄子一听怒容顿生,当即给监河侯讲道:“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突然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过来!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  相似文献   

10.
“一不做,二不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情既已开始了,就索性做到底。它表明了一种干脆利落、义无反顾的办事态度和果敢风格。可最近看到一则小品文,却赋予“一不做,二不休”另一种含义,看后使人深思,催人警醒。该文说的是A君仕途受挫,上班时萎靡不振,恹恹欲睡,整天无所事事,但是他从来不迟到,不早退,也不请事假、病假,领导百思不得其解。“我上班不干事也不旷工,这叫一不‘做’二不‘休’。”一次A君自己酒后倒出了真言。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一读者来信问道:“中共对‘台独’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允许‘台独’分子到大陆访问?”答:中共不支持“台独”,中共一直坚决反对“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分裂,不遗余力争取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13.
文字笑话也会因书写者及其工具、字体和方法而显出不同的时代特点。甲骨文、小篆扣隶书姑置不论,这里先从草书说起。有个县官写字潦草——即不讲结构规范的瞎草。这一天,官老爷要请客。写了一张叫差役今天去买猪舌的字条。谁知县太爷把这个“舌”字写得太长,分得走开,差役一看“买猪千口”。急急忙忙跑遍城郊各乡,好歹总算买到五百口。他一想今儿完不成任务,便向老爷求情,先交这五百口。县官一听大怒道:“我叫你买猪舌,谁叫你买猪啦?”差役拿出字条应声道:“老爷的草字难认啊!下回倘若妥买肉,您老千万写得短点,妥不我还以为您是要买‘内人’呢。”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初,中国有个伟人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时,曾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把项羽和刘邦进行对比,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这位伟人批评没有民主作风的人“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  相似文献   

15.
我对《离骚》从无研究。读了《理论学刊》今年第三期关于《离骚》的文章,引起一点联想。文章对《离骚》的“离”,解释说:“这里的‘离’并非指屈原的放逐,显然是指被‘疏’、被‘离间’之后的忧愁哀怨。”这是不是说“离”含有“疏”和“离间”的意思,我不甚明了。记得过去许多注家多牛是把“离”字解为“遭遇”的意思。因为古来“离”与“罹”通用。“罹”  相似文献   

16.
医德,人们一般只把它看成名词?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把它看成动宾词组,即医治道德上的创伤。因为人们在哀叹:‘医术虽明显提高了,医德却明显下降了’。 概而言之,现在进出某些医院要过‘五关’:一是看病时要过‘人情关’。看病需要托人‘搭桥引路’,有时尚需‘人托人’,这就要掏一次或几次‘人情费’。否则,有的科挂不上号,排不上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线工人,工友们却称我‘业余政工’,尽管是‘业余’的,可我却乐意接受,我乐做‘业余政工’。 我爱上政工这一行,是因为我对一些现象不解:为什么过去没有奖金的时候,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如今有了奖金,反而斤斤计较?为什么吃亏的常吃亏,捞便宜的总捞便宜?为什么处理同样一件事,甲政工处理得‘皆大欢喜’,乙政工却收效甚微?看来,这里面学问很大。  相似文献   

18.
学会打比方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曾任魏国的宰相。有人对国君梁惠王说:“惠施这个人讲话喜欢打比方,你要他不打比方,他就说不出什么来了。”第二天,梁惠王对惠施说:“我听说你说话爱打比方,往后,你讲什么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打比方。”惠施笑了笑,回答说:“要是现在这里有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他来问我,我就回答他说:‘弹弓就是弹弓那个样子嘛!’那么,您想想这个人会明白吗?”梁惠王听了说:“这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五年七月,黄炎培和其他几位民主人士访问延安,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会谈,有一次毛主席问黄访问延安的感想,黄说:“我有生以来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看到的,真所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匆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  相似文献   

20.
效桦 《瞭望》1996,(43)
台风袭击某地之后,一位干部到基层了解灾情。跑了一天,这位干部听到基层干部所汇报的灾情大多为“大概是”。有没有房子倒塌?有。倒几间?多少面积?大概是……有没有农作物被毁?有。多少面积?损失多少?大概是……听了一连串“大概是”,这位干部无奈地感叹:“尽是‘大概是’,叫人如何识得灾情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