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其弟子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回答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据悉,这就是"见死不救"的成语表达。可见,早在当时,孔子就已经点明了"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仁"。所谓"不仁",  相似文献   

2.
语录新闻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一句我以为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作为天下人,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勇敢地承担起来。我也讲三个"不":条件不足畏,命运不足信,得失不足计。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温家宝总理在湖南大学对青年学生殷切寄语。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6,(11)
正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经常会遇到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度也,法制也",其意指标准、限度、幅度、法则等。《国语·周语》有言:"用物过度妨于财。"贾谊《论积贮疏》有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儒家心传秘诀"允执厥中"的"中"就有"度"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把握不好"度",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走向  相似文献   

4.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5.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儒家文明的开创者。儒家原始经典"六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历来被传统文化学者所信奉。有关于孔子与"六经"成书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说法:孔子创作;孔子编纂。孔子创作"六经"的说法既缺乏文献学依据,也没有历史事实作为支撑,不被人所信服。分别依据历史事实和文献材料论述"六经"的成书,从而可以探取孔子与"六经"的真实关系,且能印证孔子编纂"六经"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5,(8)
<正>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是道德的存在。而党员干部更应为社会做出道德的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相似文献   

9.
说起"机"、"巧",人们就会想起"投机取巧"这个贬意词,又往往和心术不正联在一起.《庄子·天地篇》就有类似的记载.孔子的高足子贡劝一个抱瓮吸水的老人,弃瓮而用桔槔.老人非但不听,反而讲了一通大道理回敬子贡:"有机事必有机心,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机事和机心,含有投机取巧之意.抱翁老人之所以羞为"机""巧"之事,因为他觉得这不符传统的典章制度,与"道"有违.这种思想是很有点代表性的,至今仍可找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佩荣 《传承》2008,(9):46-49
1982年,世界各国历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讨论哪一种思想可以使人类和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孔子思想。为什么呢?全世界人受过教育的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族群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不是天下大同了吗?  相似文献   

11.
自孔子讲"郑声淫"及《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论断出现,郑卫之音就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关于以"淫"定性"郑卫之音"是否合理的探讨,朱熹的《诗集传》也以"淫"定性"郑卫之音",但对同于或甚于"郑卫之音"的"齐鲁之风"却未加批判,甚至予以默许。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朱熹对此持如此相反的态度,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一位刚刚参加完本单位领导述职报告会的朋友向笔者大倒不满:这种只讲成绩不讲不足的述职报告会还不如不开,简直是浪费时间。问其故,方知其单位领导的述职报告中,尽讲些无伤大雅的老话、套话、官话,而没有提群众最关心的廉洁问题。朋友说,其实领导"述职"更需"述廉"。近年来,每到年终岁首,不少地方、单位纷纷召开领导干部述职报告会,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应该说,这是对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之际,全国各地掀起"公祭热"。不仅公祭黄帝、炎帝,还公祭伏羲、华胥氏,以及孔子、老子等。普通民众则用"扫墓"这种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祭奠已故的亲人。  相似文献   

14.
“欲速则不达”源出《论语·子路》,是小时受启蒙教育阶段就知道的,只是理解不清。随着年岁增大,多读了点书,才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当时孔子弟子子夏做了莒父这地方的县长,向老师问政治。孔子给他指点迷津,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  相似文献   

15.
从"郑"、"声"两个概念入手,即可发现"郑声"含义的广泛性及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变化,进而发现"郑声淫"即"郑声"在形式和内容上"过其常度",因此在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坏乐崩"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为维护代表旧秩序的"雅乐",孔子要求取缔代表新秩序的"郑声"而呼吁"放郑声"。自孔子提出"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以来,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一直聚讼不已,迄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郑声"为何、"郑声淫"之"淫"该作何理解以及孔子"恶郑声"、"放郑声"的原因何在,以期对相关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5,(4)
孔子不仅是先秦儒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中孔子创立的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依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2,(10):20-21
郭声琨:我区发展形势有喜有忧,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同时,在困难面前,更要坚定必胜信心,倍加振奋精神。今年以来,我区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与建设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概括地讲有"六喜"、"四忧"。  相似文献   

18.
或者视财如命,或者好色贪杯,或者枕边耳弱,或者摆阔好赌。所谓官员软肋者,总是呈现出高度的趋同性。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官员也是人,既是人,就难全,就难免会有软肋。赖昌星的名言"不怕官场上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官员和所有人一样,都不可能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如精钢铁骨一般在糖衣炮弹面前始终坚不可摧。在制约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所谓"清官",永远  相似文献   

19.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20.
马荣良  李静 《青年论坛》2005,7(1):140-141
综观<论语>一书,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就连对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仅仅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并不肯断言颜回已经达到了仁标准.但是,对被他批评为"器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的管仲,孔子却以仁相许.在是否许人以仁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与"权"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权变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