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由于经济发展和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有了很大提高,这将有利于我国反腐工作的顺利开展。网络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开展反腐工作的有效手段,目前的网络反腐机制利弊共存,要推动我国反腐工作,就必须从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健全公民利益保护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关道德法规等方面出发,构建有效的网络反腐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公民参与网络反腐已成为国家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正方兴未艾,但却存在着制约公民参与的诸多消极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完善网络反腐的制度和机制,需要通过思想、制度、法律和信息技术的系统工程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从实践来看,公民的网络参与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度和广度关系到党的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3.
网络反腐为政府和公民共同治理腐败找到了突破口和结合点。目前公民主要通过官方网络举报和民间网络曝光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网络反腐,前者长于权威性,后者长于畅通性和及时性。作为惩治性的事后反腐,加之网民构成的复杂性,参与立场的不客观性以及网络立法的缺失,需要审慎对待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为此,应建立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更加有序、有效地参与到网络反腐中去。  相似文献   

4.
网络反腐是信息时代反腐的新途径,以其便捷、高效、安全、廉价之优势在反腐败工作中大显神威,尽管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是网络反腐意义非凡。网络反腐使得体制内监督不足的缺陷得到了有效地弥补,社会监督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凸显。网络反腐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社会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法制及法治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普通公民话语权表达方式。鉴于目前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应对民众网络反腐及舆论监督加强引导,构建有利于舆情事件正确导向的网络反腐制度体系,应加强对网民反腐与舆论监督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让舆论监督更加有效,使腐败现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6.
网络参政议政、微博问政等新事物的出现,是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的重要进展。新媒介化公民参与给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系统的开放性、进~步优化公共决策机制以吸纳公民参与成为政治生活领域的现实诉求。从有效的公民参与角度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关键在于确立与公民分享决策权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回应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与咨询机制,以保障必要的公民参与。与此同时,有必要采取措施规范公民的决策参与行为,保障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试论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行政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实现责任行政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积极有效的参与。然而,目前我国公民参与还存在着不少困境与难题。为完善我国公民参与机制,实现责任行政,须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层次和水平、实现行政公开与透明运作、保障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并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有效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是依托于网络社交媒体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来进行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反腐方式的创新,它弥补了传统反腐的缺陷。但是必须要意识到,当前我国网络反腐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应当站在理性的立场,对当前的网络反腐进行深入反思,并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3,(11):94-94
田旭明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互动互促有其现实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形成对制度反腐的最广泛关注和监督,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轨道能够引导和规范非理性的网络监督行为。网络反腐与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机制、惩治和预防机制的互动互促,可以提升反腐倡廉实效。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互动互促的实现路径是:将网络反腐具体工作纳入到制度反腐的整体框架和程序中,加快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创设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互动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手段,逐渐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和政府的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互联网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步普及,网络反腐的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完善,政府积极引导并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广大网民也随着网络反腐机制的日趋完善,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运用网络反腐这一手段。网络反腐正由混乱无序、乱象丛生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反腐必将在日后成为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民反腐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传统制度反腐的一个有益补充,它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反腐,必须加强执政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推进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形式相结合,并要处理好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保护、网络反腐成本与反腐效率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网络反腐现状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泓  徐媛君 《人民论坛》2012,(14):96-97
与传统反腐形式相比,网络反腐具有其鲜明特征,它开辟了反腐败斗争的第二战场,对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质疑。目前,我国网络反腐尚处在起步时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但其发展前景是不容小觑的。随着网络反腐法律法规、工作机制等的完善,网络反腐必将在反腐败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3,(12):89-89
罗学艳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败模式,网络反腐具有快捷高效、全民参与、细节扩展、隐匿安全等优势,但在反腐主体、客体、作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制约性。要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必须把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通过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规范网络反腐的环境、完善网络反腐机制等途径,提高网络反腐的质量,更好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温淑春 《前沿》2009,(9):160-164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树立正确的决策理念,完善公民参与相关的法律制度,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广电子政务和网络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民政策参与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反腐制度化不仅是保障公民参政权利的重要方式,也是克服网络反腐消极影响的必要条件,更是让"媒治"走向"法治"的必然选择。我国现有的网络反腐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上零散且缺乏统一的立法理念和原则、内容上多为禁止性法律规范而少有授权性法律规范的缺陷和不足。对此,应当通过专门立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规范网民行为,使其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监督;加强网络建设,搭建专门、高效的网络反腐平台;构建配套制度,完备网络反腐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水兴 《人大研究》2009,(10):28-29
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从增强信息观念,建立各级人大网络参政议政机构、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各级人大工作门户网站入手。  相似文献   

17.
制约我国网络反腐的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反腐作为网络问责、网络问政的新形式,以其独有的运行模式在反腐倡廉领域中日益凸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制约我国网络反腐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反腐主、客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反腐目标保障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据此,笔者提出了完善现有网络反腐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反腐在成为当前我国在反腐败工作中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国反腐的效果。在网络成为反腐利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反腐也是一把双刃剑,存在诸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司法实践中,网络反腐涉及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等诸多法律问题,无论是哪个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因此如何积极和正确的引导网络反腐,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规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考虑,通过完善网络反腐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反腐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珍 《前沿》2010,(2):198-200
基层民主问题是我国当前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我国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规范、信任、公民参与网络等主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基层民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资本中的公民参与网络能有效地养成并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而社会资本中的信任与互惠有助于培养公民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对基层政治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