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莫言之言     
莫言 《检察风云》2012,(21):4-5
莫言这位文学大师也曾是检察战线的媒体人。他的文学生涯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莫言大部分文学力作。本刊特邀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先生与莫言的文学对话,编撰本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认为莫言文学表现了20世纪中国巨大历史变迁中人的顽强生命力,从中可以把握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灵魂。莫言研究是他们想象与阅读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他们把莫言既借鉴又超越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看作中国当代文学的前进方向和当代中国通过亚洲走向世界的象征,把莫言的成功看作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性的彰显和亚洲叙说的广度和深度的体现,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重要性不断提升的结果。日本学者的莫言研究为日本看待中国及中日关系改善提供了新视野,也为构建现代亚洲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北方 《政府法制》2012,(31):1-1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家乡山东高密等地方政府坐刁唯了:比如有官方觉得原有的莫言文学馆地方太小,无法满足诺贝尔文学奖仰慕者参观的接待需求,决定重新建设莫言文学纪念馆。而文化旅游部门也在协商,准备整理莫言的旧居,想作为红高粱文化品牌的一个景点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4.
微博     
莫言 《政府法制》2011,(30):64-64
莫言(中国首位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作家) 时代在发展,乡土的内涵也在变化。在我的观念里,所有的文学都是乡土文学,或者说,所有的文学都依赖乡土。荒郊野村是乡土,繁华都市也是另一种乡土。  相似文献   

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其承担的使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也有人文性的"灵魂塑造",所以,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总是超乎寻常的热烈。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莫言的作品洛阳纸贵。这不无道理,莫言不但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也是屈指可数的使用非英语写作的作家获得此奖。莫言获奖,原因很多。但我认为,言论和文化的自由交流起着基础的作用。从言论的角度来说,莫言之前在香港某大学题为"我怎样成了小说家"的演讲中说道:"因为我喜欢说话,乱说话,确实让我的父母非常恼怒……  相似文献   

7.
王笑红 《检察风云》2012,(22):82-83
诺奖组委会请莫言推荐一部自己的作品,他推荐的是今年5月才在瑞典翻译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给一位师兄打电话,本来是要谈谈他的书稿的事情,结果还没等我开口,身为法学教授和文学青年的师兄先表达了一番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激动之情。他和莫言一样是从最落  相似文献   

8.
追剧进行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征服中国观众,更在不经意间成为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据报道,在"两会"上,不仅有冯骥才、莫言、张国立等文艺界人士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反思和探讨韩剧、美剧等热门境外剧对中国影视乃至文化的冲击,甚至连王岐山都"点名"《来自星星的你》,谈道"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韩流"反思人们应该还记得,韩剧《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在中国播出的盛况,国内  相似文献   

9.
, 《政府法制》2012,(33):64-64
自莫言被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山东高密的旧居就成为旅游热点,院中树苗、萝卜等均被拔光。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  相似文献   

10.
读者     
我真不知道你幸福吗?"我不知道"——这是莫言的无奈。"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的本身有点儿大、有点儿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压力世界第一,用是或否回答"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似乎简单格式化了。面对这样的提问,我也不知所措,说什么呢,"还好","有点儿累",不知提问之人作何感想。"你幸福吗?"普通人都有一大堆烦恼的事在等着,无暇顾及;还有些人心浮气躁,急于上位,此类提问避之不及。如此提问,其调查结论能说明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对新时期文学30年所进行的研究中,有一些学者将这一阶段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0年加以比较,对其成就持批评或否定姿态.王晖、谢泳和樊星等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对于这种姿态的回应,以及对近30年文学的基本认知.反思过去,前瞻未来,立足建设,推进前行,是他们对新时期30年文学进行研究的基本态度.王晖主要从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角度观察近30年文学的流变,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并非缺乏直面历史的勇气和书写"大历史"的力量,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呈现出阶段性,即"新时期文学"的初中期,大多呈现出历史意识的重新觉醒以及对"大历史"的直接表达;1990年代之后,则主要致力于"小历史"的书写,对于"大历史"的展现显得更加多元,甚至更加隐晦.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具有深广度地去形象化地诠释历史,如何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之心去叩问和反思历史,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历史的真相、以思想和艺术的亮度去烛照历史.谢泳将新时期30年文学放入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认为观察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要注意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十七年文学的定型和文革文学的时代特征等三个时代背景.这样才会对这一时期文学更具"了解之同情".新时文学是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承担了相当繁重的历史责任,离开思想解放运动谈新时期文学,不可能理解其贡献和意义.樊星则通过对新时期30年和现代文学30年的比较,阐释了前者独具超越价值的"当代性",认为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超越体现在:现代文学多是从"思想启蒙"方面呼唤"改造国民性",新时期文学则更集中于对政治痼疾的深入探讨,并因此而产生了成就超过现代文学的"政治小说"、"长篇历史小说"和"政治性报告文学",现代"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也渐渐被"重新认识民间"的文学所取代.这些重要的超越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当代性".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生活》2013,(2):4-4
莫言将为山东烟草品牌“泰山佛光”代言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自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公布后,围绕莫言所掀起的热潮一直在持续。从其作品受追捧而断货、家乡推出特色旅游、无心插柳的“莫言醉”商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古典诗派是介乎新旧之间的诗人群落。他们不乏自己的"新诗"愿景,但这种愿景深受古典"文"传统的制约:以"音节"为文体规训,追求"新诗"的普遍形式;以"文字型文学"为标准,批评"语言型文学"白话新诗等,并由此形成了其强烈的文化本位观念、强固的"中文"意识以及诗学排外心理。"文"传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打开传统门窗的同时,也阻塞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新诗建构需要一次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新综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时空环境可以孕育不同的人格特质和地域特性,家族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江南特定的文化景观。特别是到了清代,江南家族女性依赖其独特的从宦、谋生以及结社经历,创造了多样的空间书写类型,进而形成了个性化的空间书写特征,表现出审美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审美感受的丰富性。"空间形态"已逐渐成为家族女性的一种"生存形态",在空间互动中表达女性复杂的生命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不同空间以及不同空间内自我身份的认知,充分展现个体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价值。同时,江南家族女性的空间书写也进一步深化了女性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女性文学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15.
江天 《江淮法治》2010,(8):55-55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扩展开来,就是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地方的实际执行。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文学的译介及其后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自80年代中期起对"回归文学"的引进,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文学的补充接受,以及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接纳.这一漫长的接受史程,既不断刷新着国人心目中俄罗斯文学的原有图像,也折射出接受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时代氛围、文化心理和现实需求,还透露出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某些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写实"文学思潮的倡导过程中,<钟山>成功地将文学意识和媒体意识加以结合,它对文学思潮或文学倾向积极倡导,并进一步文本化、学理化、定性化.对于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集中力量的发表和推荐,复活了曾经被屏蔽了的现代媒体意识,是新时期大陆文学刊物中较早成功体现媒体运作策略的刊物.这也是<钟山>以主人公姿态积极参与文学创作过程的文学策略的有效运作.由此奠定了<钟山>在全国大型文学刊物中的先锋地位.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拉夫是美国纽约知识分子舆论工具--<党派评论>的创始者、编辑,但他同时也是位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不失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文学、参与社会、参与历史的结晶.拉夫的文学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他同时运用了存在主义、心理分析、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吸取了范·威克·布鲁克斯关于"有用的过去"、艾略特关于艺术的传统与才能以及阿诺德的批评思想的精髓.拉夫提倡文学过程的自律,蔑视任何形式的以意识形态评判作品的批评家,但他又异于绝对"审美"的批评家,注重艺术的政治含义.因此.拉夫的批评很具道德责任,反映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对艺术的审美与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19.
"诗性传统"是一种基于文学"诗性"观念提出的整合性观点,认为现代小说呈现出的"诗性"特征,不仅说明文学"诗性"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的稳定性、长期性和经典化现象,而且对于现代小说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的生成衍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文化整合意义上提出了"诗性传统"这一论题,也就意在引入一种深刻的理解秩序,以弥合、改变目前现代小说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误区,为研究提供一种本体论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与反思,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文学分类作为文学理论基础问题,源远流长,是文学理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中文学分类术语问题设置大致经历了"苏化--本土化--西化"的发展历程,大抵对应于"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至今"三个时段;就关键词来说,又呈现为"‘文学种类'与‘文学体裁'区分使用的仿苏淆乱期--期图以‘文学体裁'整合及其又与‘文学类型'产生淆乱的过渡期--引入‘文类'进行再整合的重建期"三个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的文学分类术语建设在规范性、统一性、可交互性等方面难尽如人意,同名异实、异名同实的问题普遍,混杂严重.新世纪文学理论建材重建任重道远,必须科学统筹好外来与本土、宏观创构与细节考量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