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金情 《前沿》2013,(20):49-51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活动,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引导人的需要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内在基础.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盲目性需要加以引导.要正确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以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8)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介体,家庭、学校与社会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3.
构建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既是实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目标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将关于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探索与实践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要将长效机制建设列人整改提高方案,作为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4.
黄焕汉 《求索》2008,(12):156-157
政治性与文化性是政治教育的两大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必然要求个人必须参与到各种政治关系当中。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应当促使人在各种政治关系中能从容应对,培养“政治人”人格;另一方面,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要求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的文化下开展,其实质是文化传承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政治教育过程的“站效应”与“场效应”两大作用机制。“站效应”重点实现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场效应”重点实现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两者相融合,必将促进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孙冶方提出的"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的经济概念,是人类社会中全部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实现这一经济原则有多种途径,其中,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韩军芳 《前沿》2012,(14):45-4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理论和思想观念形成理论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和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四种:对话模式、活动模式、生活模式和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7.
姚泽南 《湖湘论坛》2002,15(2):54-55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人的素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弄清楚现代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对发展市场经济,还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合理因素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人的素质的提高也会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与社会环境、教育、人的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改变过去旧的社会环境,产生新的社会环境;改革旧的教育方式,提供新的教育方式;人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欣 《传承》2013,(2):62-63,69
管理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它的要素体现了人性的主客体关系;同时,管理与人的实践相伴随并相互作用构成人的生命活动,体现管理是人的生存需要。规范管理的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自在和全面发展,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兰华 《山西政报》2010,(9):32-33
“和谐”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存力量与精神的寄托。心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能够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个要素及其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目标的合理、结构的优化、功能的完善、制度的健全等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不仅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应答,而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的超越性存在是与人的现实性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人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实现创造性生活对适应性生存、精神与意义对物质与现实、类存在对个体生命存在、无限对有限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改造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方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内容付诸现实、实现其时代价值的关键环节。客观性、有效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而创新是实现三者内在统一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主体在继承和借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最近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原来不完善的或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路径的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人的超越性存在由此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黎明艳  王斌  邱骞 《前沿》2012,(3):36-40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程度,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效果的提高。鉴于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和谐度”这一概念,并从平等度、信任度、理解度、互适度、互动度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构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吴鼎 《前沿》2013,(17):36-38
高校志愿活动在价值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较为一致,价值实现的路径二者基本吻合。志愿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更加生活化,并可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志愿精神的提升和活动的长期开展,因此二者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中,怎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核心理论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呢?通过对北京市大兴区一些村镇调研,发现采育镇连续八年开展“建设新采育,富裕采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在用主题教育促科学发展方面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和作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发挥人的主体能力和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废除童工、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在当代中国,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科学论断为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旧式的劳动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未来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只有这种全面自由的教育才能真正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切实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是其基本内涵,它强调通过协调实现系统、层次、要素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有机转换;强调现时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要准确把握发展的度。“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从教育来看,是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自由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宋成一 《理论月刊》2001,1(1):18-20
人以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为基础,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中实现,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目的和核心,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认为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和谐消费的影响因素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龄  田辉 《求索》2008,(10):43-45
和谐消费指的是消费活动中人与消费对象的和谐相处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的外在性等,都是和谐消费的影响因素。要实现和谐消费,一是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为,处理好人与消费对象及人与人的关系;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为,为促进和谐消费提供充足而适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