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扬  王文余 《亚非纵横》2012,(3):52-57,60,62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东亚安全秩序并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要构建良性的东亚安全秩序,必须把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美国同盟体系和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并重,协调处理东亚安全事务。  相似文献   

2.
自1972年中美战略和解以来的东亚安全秩序是一种"陆海分离型"的安全秩序,即中国在东亚大陆占据优势,美国则维持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力的上升和中国逐渐由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型,这种陆海分离型秩序的内在缺陷日益显露,并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提出,只有中美之间达成类似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次战略妥协,实现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与海权大国美国的和平共处,完成东亚安全秩序由"陆海分离型"向"陆海融合型"的和平转型,东亚地区才能真正迎来"和平的地理学"。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风云变化,仍处于冷战后的转型期.与以往相比,此次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而是出现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和平转型"的特点.值此新旧秩序交替之际,处在历史性飞跃时期的东亚地区亦进入了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在亚太地区诞生了以APEC为中心的经济秩序。它表现为重视多国协调,经济优先以及建立“东亚型相互依存关系”三个特征。东亚地区也脱离了冷战的轨道,出现了新的国际秩序的萌芽,即经济技术合作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关系有了很大的进展,双多边合作及地方政府间合作加强。东北亚地区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应以和平与发展作为该地区的国际秩序的目标,并采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协商、协调方式来形成。  相似文献   

6.
体系变迁影响法律规范的内容与走向,但同时也受到法律规范的型塑和建构.冷战后时代,全球化进展迅猛,国际法社会基础出现重大变化.安全、发展、人权、环境保护等共同利益把国际社会联结成为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大批国际组织的功能得到新的发展,对国家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大.全球化条件下体系转型的加快,多种力量的并起特别是中国的和平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以及世界的多极化走向,要求国际法不但应适应形势,因时而变,而且应主动发挥其建构功能和规范作用,以国际组织为平台,通过调整利益奠定秩序,通过法律规范形成"确信",从而推动体系有序演进,避免国际纷争和动荡.  相似文献   

7.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 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 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 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波谲云诡,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热点。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探寻东北亚区域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三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从帝国到霸权:东北亚区域秩序的现代转型"以帝国与霸权为切入点,解读了两者在东北亚区域秩序的形成及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的民族主义与区域秩序"从民族主义入手,探讨了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对塑造东亚均势秩序的影响,以及走向法理秩序的可能;"中华帝国转型与东北亚区域形成"回溯近代以来中华帝国与区域世界的互动,中国从农业帝国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变是东北亚区域形成的核心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波谲云诡,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热点.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探寻东北亚区域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三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从帝国到霸权:东北亚区域秩序的现代转型"以帝国与霸权为切入点,解读了两者在东北亚区域秩序的形成及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的民族主义与区域秩序"从民族主义入手,探讨了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对塑造东亚均势秩序的影响,以及走向法理秩序的可能;"中华帝国转型与东北亚区域形成"回溯近代以来中华帝国与区域世界的互动,中国从农业帝国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交是东北亚区域形成的核心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波谲云诡,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热点.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探寻东北亚区域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三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从帝国到霸权:东北亚区域秩序的现代转型"以帝国与霸权为切入点,解读了两者在东北亚区域秩序的形成及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的民族主义与区域秩序"从民族主义入手,探讨了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对塑造东亚均势秩序的影响,以及走向法理秩序的可能;"中华帝国转型与东北亚区域形成"回溯近代以来中华帝国与区域世界的互动,中国从农业帝国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交是东北亚区域形成的核心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