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治疗痛经的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①观察桃红四物汤对热板法所致昆明种雌性小鼠疼痛的影响.②复制缩宫素致Wistar雌性大鼠痛经模型,观察桃红四物汤不同剂量对大鼠扭体次数、扭体发生率、血浆β-内啡肽(β-endorphin, β-EP)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各剂量组小鼠痛阈均显著提高(P<0.01),痛经大鼠30 min内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1),扭体发生率降低;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田七痛经胶囊组及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桃红四物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②有调节大鼠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血栓形成法测定体内血栓形成时间(occlusive thrombus formation time,OT);采用毛细血管法和玻片法测定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建立血瘀模型,测定血瘀大鼠全血、血浆和血清比黏度。结果:TSD能显著延长大鼠OT及CT,能显著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血清比黏度。结论:TSD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缺糖缺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联合低糖培养基建立体外OGD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观察Hoechst33258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给药后细胞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空白血清对照组相比,经OGD损伤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可减轻PC12细胞形态损伤,显著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和LDH含量,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能降低OGD诱导的细胞凋亡。 结论 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OGD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Longa评分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行为学实验观察大鼠的运动神经功能,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缺血侧脑部皮质组织病理变化,干湿法测定脑含水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灌注染色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胞质附着蛋白-1(zona occludens-1, ZO-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 MMP-9)表达水平。结果 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运动神经功能经桃红四物汤给药后呈现改善的趋势。TT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与尼莫地平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与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皮质组织神经元细胞质浓缩,核固缩、分裂或溶解,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晰的情况得到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与尼莫地平组大鼠脑含水率、脑出血性转化程度以及EB渗出量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组大鼠脑梗死区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MP-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明显受损,桃红四物汤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缩小梗死面积及减轻脑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减少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进而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对产后血瘀证大鼠子宫第10染色体缺失的碱性磷酸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in chromosome 10,PTEN)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祛瘀生新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灌胃法复制产后血瘀证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益母草颗粒4.3 g/kg),桃红四物汤高剂量(18.0 g/kg)、中剂量(9.0 g/kg)、低剂量(4.5 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7 d后,麻醉大鼠并分离子宫,光镜下观察子宫血瘀状态,分别采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组织PTE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桃红四物汤能改善产后血瘀证大鼠子宫间质的充血、水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TE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PTE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桃红四物汤中剂量组仅PTE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的祛瘀生新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TE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对产后血瘀证大鼠血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米非司酮(8.3 mg/kg)和米索前列醇(0.1 mg/kg)灌胃早孕鼠,复制血瘀证大鼠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母草颗粒组(4.3 g/kg)及桃红四物汤高(18.0 g/kg)、中(9.0 g/kg)、低(4.5 g/kg)剂量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判定桃红四物汤治疗血瘀证的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A含量。结果 模型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清LPA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桃红四物汤中剂量组及益母草颗粒组大鼠全血低切变率黏度和高切变率黏度显著降低(P<0.05),各药物组大鼠血浆黏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桃红四物汤中剂量组及益母草颗粒组大鼠LP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祛瘀作用显著,其治疗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LPA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区不同时间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12 h、24 h、7 d、14 d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组在术后7 d和14 d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尼莫地平组术后12 h、24 h、7 d和14 d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12 h海马区BND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术后24 h海马区NG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各时点NT-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和14 d,桃红四物汤组、尼莫地平组BDN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术后24 h和7 d,尼莫地平组NG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桃红四物汤组NGF和NT-3各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一定时间后海马区BDNF和NGF的表达水平增高,有利于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桃红四物汤通过促进BDNF的表达而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桃红四物汤连续干预模型大鼠8周,观察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胸主动脉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蛋白表达,RT-qPCR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结果 桃红四物汤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胸主动脉损伤;显著抑制模型大鼠胸主动脉NF-κBp65蛋白和MCP-1、VCAM-1 mRNA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血清TNF-α、TGF-β1的含量(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有效保护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与干预NF-κB信号通路,抑制MCP-1、VCAM-1、TNF-α和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赤芍总甙对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赤芍总甙按50、100、200mg/kg灌胃给药,观察其对小鼠、大鼠凝血时间、ADP-Na诱导的小鼠肺血栓状态以及电刺激大鼠血栓形成的作用。结论:赤芍总甙有显的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桃红四物汤有效成分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提供的色谱及离子碎片信息,对大鼠灌胃桃红四物汤中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通过保留时间比对、离子碎片解析等综合分析,鉴定桃红四物汤中6个入血成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苦杏仁苷)均为原形成分,入血成分可能为桃红四物汤体内直接作用的有效成分。结论 本实验确定了桃红四物汤经口服后可被胃肠道吸收入血的6个有效成分,为后期桃红四物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对炎性疼痛大鼠痛阈的影响,从信号转导的角度探讨针灸镇痛的机制. 方法 采用经典的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观测电针刺激对大鼠痛阈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oral root ganglion, DRG)内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p38 MAPK)的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DRG内辣椒素受体1(vanilloid receptor 1, VR1)含量. 结果 电针刺激影响大鼠DRG内p-p38 MAPK和VR1含量,并可提高炎性疼痛大鼠的痛阈,降低p38 MAPK受体阻断剂提高后大鼠的痛阈. 结论 电针影响炎性疼痛的机制与p38 MAPK-VR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醇溶蛋白在人工胃肠液中的降解性,以及其作为缓控释材料对苦参碱的缓释行为进行研究。方法以醇溶蛋白空白片在胃肠液中的质量减少率、降解率考察其在人工胃肠液中的降解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碱缓释片在人工肠液中体外释放度。结果醇溶蛋白在人工胃肠液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质量减少率和降解率也随之增大,且质量减少率滞后于降解率。苦参碱缓释片在人工肠液体外24h累计释放度为93.15%,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醇溶蛋白在人工胃肠液具有降解性,醇溶蛋白对苦参碱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六味补气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桂龙咳喘宁组和六味补气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观察记录大鼠一般状况;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黄芩苷的新制剂黄芩苷脂质体凝胶,并研究其体外释放特性以及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脂质体凝胶中黄芩苷的含量,葡聚糖凝胶法测定黄芩苷脂质体凝胶的包封率,用透析法研究黄芩苷脂质体凝胶中药物的释放特性,考察强光、高温、高湿等因素对黄芩苷脂质体凝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黄芩苷脂质体凝胶的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稳定性良好。结论 黄芩苷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稳定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肺气虚证大鼠血清白介素 8 (IL 8 )、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的实验研究,为肺气虚证客观定量化诊断和深入研究肺气虚证的本质提供依据。方法:将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复制肺气虚证模型,分别检测动脉血中IL 8、MDA和SOD水平。结果:模型组IL 8、MDA升高, SOD下降, (P<0. 05或P<0. 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肺气虚证大鼠血浆中IL 8、MDA和SOD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肺气虚证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mergenc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3) in Alberta from 2003‐2016, using a case study of Edmonton's Anthony Henday highway projects. We describe how P3s emerged following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delivery model, specifically with late project delivery and over‐budget performance, and the need to attract private financing arising from Alberta's fiscal deterioration beginning in 2001. We also highlight how political, policy,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ere critical enablers of the emergence, acceptance and normalization of Alberta's P3 model.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