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疸既是症状,也是病名。《内经》曰:“目黄者,曰黄疸”,“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姜老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其中包括着现代的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癌、胆道疾病等。”姜老治疗黄疸经验丰富,现举数则验案,以示其一斑。 案一 康某,男,32岁。患者于一周前,中院胀满,发热,体温38.5℃,在本厂医务室治疗,服西药无效。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即出现黄疸。SGPT300单位,黄疸指数80单位。诊为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不思饮食,泛泛欲吐,小便色深似浓茶,大便3日未解,舌红,苔黄。此湿热俱重,以栀子柏皮汤及茵陈蒿汤加减:生大黄18g,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活动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期的痰瘀互结型,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进行论治;尚应辨证辨病用药相结合,久病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内蕴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10例黄疸新生儿按区组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组加用降黄散熏蒸治疗,对照组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均治疗5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内蕴型新生儿黄疸具有黄疸消退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妊娠最后3个月,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至分娩后两周内消退,临床称之为“妊娠黄疸”,现代医学名之为“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其为孕期合并症,对围产期胎儿有十分不良的影响。笔者曾诊治此症5例,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5例患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临床表现主要为妊娠特发性黄疸及皮肤瘙痒。瘙痒多出现在妊娠28~30周,但也有在12周的;部位主要在腹部与四肢;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手掌及脚掌瘙痒较重。黄疸一般在瘙痒发生后数日或2周出现;程度  相似文献   

6.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之后出现病阻、子病、恶食、选饭、病鬼、病儿等其他名称。妊娠恶阻的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历代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风气痰饮、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分别治以顺气化痰,补脾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补肾平肝之法。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是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水火气机升降失调或气虚、阳虚等所致的阳损及阴,出现发热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甘温除热法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脾胃论》。甘温除热法为后世的内伤发热治疗提供了广阔思路,在此基础之上推衍出补脾胃清湿热法、益中气除余热法、健脾清肝治疗脾虚肝郁之热证法等,使发热的病机理论更趋完善与实用。  相似文献   

9.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金代刘完素《黃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该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月经过多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虚不摄、血虚不固、血热妄行、虚寒不摄、情志内伤、痰湿阻滞,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血养阴、滋阴凉血、温经止血、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10.
于庆生认为,胆石症的病机特点是在肝阴不足或肝失疏泄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湿热阻结,主张采用中药治疗或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提出从肝论治、从胆论治的标本兼治的理念。对于胆囊结石,主张保胆取石联合中医疏肝利胆或养阴柔肝法;对于肝外胆管结石,主张腹腔镜微创取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联合中医清利湿热、利胆排石或泻火解毒、利胆排石;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提出肝胆管切开取石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及术后中药治疗的三联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1.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特点为营卫失和、外邪入侵,气敌国不足,肝肾亏虚,湿邪壅阻,痰瘀互结。辨证论治应着重于扶正顾本,攻补兼施,具体治法是调和营卫,祛除外邪,益气养血,补养肝肾,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同时应注意调摄养生。  相似文献   

12.
吴伟教授提出冠心病的病机除了血瘀、痰浊、气滞、气阴虚或气阳虚外,还有热邪或热毒痹阻的病机。此病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表现尤为明显。临床运用清热活血法治疗热壅血瘀型冠心病,初步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颤证病名首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唐宋以前,有关颤证症状、病机的论述散见于各医家著作之中,并未归纳为一种疾病。唐宋时期,治疗颤证的方药较为丰富,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医家对颤证进行系统整理,从而形成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徽省亳州市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特点。方法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进行辨证分型和辨证治疗。结果 84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期湿毒郁肺证54例,寒湿阻肺证26例,疫毒闭肺证4例,分别选用清肺排毒汤1、2、3号方治疗;恢复期肺脾气虚证68例,气阴两虚证16例,分别选用自拟康复1、2号方治疗。结论 亳州市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毒郁肺证(湿热并重)、寒湿阻肺证(寒微湿重),疫毒闭肺证少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多见,气阴两虚证少见。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亳州市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1 纵横说渊源   肝病纵横说,滥觞于仲景。《伤寒论》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以五行生克来说明病理机制,前条“纵”为顺次相克,脾胃受病;后条“横”为逆次反侮,肺经受病。两条皆因肝实,故治法同为“刺期门”。历代不少医家认为“此二条非仲景之言”,并删此二条。但肝病纵横说,由于已载经典,势必不同程度地引发后世医家的思考和类比,并力求与临床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推衍和发挥。   阳黄患者,湿热蕴结,郁蒸肝胆,症见身目小便俱黄,心中懊,脘痞腹胀,肢倦乏力,口苦干涩,厌油纳少,恶心欲吐,大便或秘结,或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数。临床治疗:热重于湿者以茵陈蒿汤加味;湿重于热者以茵陈五苓散加减。这是从病因入手辨证分型治疗。近代已故名医岳美中参纵横说,从病位着眼,辨证精当。他说:“茵陈蒿汤,大黄栀子并用,导湿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小陷胸汤,取瓜蒌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蒌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1]。近代已故名医时振声亦曾以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湿热阳黄,用后发现黄疸下降迅速,以后便广泛用于湿热阳黄。湿热阳黄,便秘腹胀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下,用茵陈蒿汤——纵;以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上,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横。一纵一横,辨治分明,证之临床,法捷效彰。  相似文献   

16.
胃痛辨治八法杨正如,杨俊龙(安徽省金寨县人民医院237300)关键词胃痛;辨证论治胃痛发病部位虽然在胃脘,但其病机多关系到肝脾。对于某些顽固性胃痛则多为久痛入络多瘀。因此对于胃痛治疗,不可仅局限于胃,或拘于一法一方。本文归纳为八法。简述于后,以便临床...  相似文献   

17.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不论在热病还是在杂病方面均有丰富的辨治经验。在他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即附有疟、痢、疸、痹、便血、咳嗽、疝、瘕等证的理法方药。在其临床诊籍《吴鞠通医案》中,更能充分地反映他治疗内、妇、儿各科杂病的技艺。本文就吴氏治痢理法方面,结合后世的临床,试述于后,抑或俾益于吴氏学术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杂病多例,均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阴 肿 高某,女,38岁,已婚,工人。阴部(右侧大阴唇)红肿疼痛两天。伴有肋胁胀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法清肝泻热利湿,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12g,栀子、黄芩、连翘、泽泻各9g,甘草3g,金银花30g。三剂而愈。 按;阴肿,亦称阴户肿痛。发病部位属于肝经之分野。多因气机不调,郁怒损肝,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湿蕴化热,湿热下注,致阴户肿痛。宜用清热泻肝利湿之剂,湿热去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