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布旗法与家畜体表捕捉法 ,在甘肃省 6个不同地理区划内的部分县、市、区采集硬蜱标本 ,共发现了 2 0种硬蜱 :河西走廊有草原革蜱 (Dermacentornuttalli)、银盾革蜱 (D .niveus)、亚洲璃眼蜱 (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麻点璃眼蜱 (H .rufipes)、小亚璃眼蜱 (H .anatolicum )、亚东璃眼蜱 (H .asiaticum ) ;河西走廊南山地有草原革蜱、嗜驼璃眼蜱 (H .dromedarri)、小亚璃眼蜱、亚东璃眼蜱 ;河西荒漠高原有草原革蜱和残缘璃眼蜱 (H .detritum ) ;中部黄土高原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 (D .silvarum )、日本血蜱 (H .japonica)、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青海血蜱 (H .ginghaiensis)、卵形硬蜱 (Ixodesovatus) ;陇南山地有草原革蜱、长角血蜱、刻点血蜱 (H .puncta ta)、卵形硬蜱、全沟硬蜱 (I .persulcatus)、血红扇头蜱 (Rhipicephalussanguineus)、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 ;甘南山地山原地区有草原革蜱、草原硬蜱 (I .crenulatus)、全沟硬蜱、钝跗硬蜱 (I .pomerantzevi)、青海血蜱、草原血蜱 (H .verticalis)。草原革蜱分布于甘肃省 6个地理区划 ,其他 19种硬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别属于扇头蜱属、牛蜱属、血蜱属、革蜱属和璃眼蜱属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西藏血蜱(Haemaphysalis tibetensis)、微形血蜱(H.wellingtoni)、青海血蜱(H.qinghaiensis)、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银盾革蜱(D.niveus)、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亚东璃眼蜱(H.asiaticum)等9种硬蜱成虫的哈氏器。在这5个属间,哈氏器在囊孔形状、前窝的形状和深浅、感毛的数目、孔毛的位置和形状及长短、锥毛的位置、基盘的数目、远端毛的数目和位置上存在着区别。在同一属内,哈氏器结构也存在着区别。西藏血蜱、微形血蜱、青海血蜱的哈氏器在前窝形状、孔毛的长短和形状以及位置、锥毛的位置、远端毛的位置和数目上存在着区别。草原革蜱和银盾革蜱的哈氏器在前窝形状和深浅上存在着区别。麻点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哈氏器在锥毛的位置上存在着区别。  相似文献   

3.
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甘肃省永靖县的麻点璃眼蜱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试验羊体内未发现羊泰勒虫;用其饱血雌虫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感染羊,收集饱血若虫,再用其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被叮咬羊体内也未查出羊泰勒虫,证明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张家川和永靖县的青海血蜱经人工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自然感染羊,收集饱血幼虫蜕皮后,用其若虫叮咬健康羊,40 d后在被叮咬羊血片中发现羊泰勒虫,但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羊体的青海血蜱成虫、若虫、幼虫同时叮咬健康羊,18 d时在试验羊体内发现羊泰勒虫,试验羊表现贫血、黄疸、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出现心包积液,肝、脾、肾肿胀及出血的典型病理变化.由此确定,甘肃省的羊泰勒虫是由青海血蜱传播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蜱的传播试验,首次确定了我国西北广大养羊区有3种硬蜱是绵羊边虫的媒介蜱。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绵羊边虫的传播媒介均为草原革蜱,内蒙西部地区绵羊边虫的传播媒介为亚东璃眼蜱和短小扇头蜱。试验证明,上述3种媒介蜱对绵羊边虫都不能经卵传递,也不产生发育阶段性传播,唯一的传播方式为蜱成虫间歇性吸血传播。  相似文献   

5.
将实验室培养的小亚璃眼蜱 (Hyalommaanatolicumanatolicum )和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清洁幼虫和若虫饲喂于感染环形泰勒虫的牛体 ,收集饱血幼虫和若虫 ,用所孵化的若虫和成虫感染试验牛。结果显示 ,小亚璃眼蜱幼虫、若虫阶段感染 ,所发育之若虫、成虫均可传播环形泰勒虫 ;而亚洲璃眼蜱各阶段的传播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对甘肃省张家川县绵羊蜱媒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 ,绵羊体表寄生蜱类 5种 ,即青海血蜱 (Haemaphysalisqinghaiensis)、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革蜱 (Dermacentorspp .)、草原革蜱 (D .nuttalli)和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 ,其中青海血蜱为传播媒介优势种。绵羊泰勒虫 (Theileriaovis)感染率为 6 2 .2 % ,无形体 (Anaplasmaovis)感染率为 16 .7% ,且有双重感染的病例。体表喷洒药物灭蜱试验表明 ,5 0mg/L倍特对蜱类的半数致死时间 (LT50 )为 4 .91h ,用药后 3d体表残留活蜱数为 3.4± 2 .2只 ,14d后再次染蜱数为 4 9.7± 12 .0只 ,羊只血液原虫病感染率由38.1%降至 8.8% (P <0 .0 1) ,红细胞染虫率由 11.6 %± 6 .9%降至 5 .4 %± 2 .1% (P >0 .0 1)。  相似文献   

7.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羊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很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 d,产卵期平均22.5 d,卵孵化平均27 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 d,饱血若虫蜕皮约37 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8.
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饲喂于牛体,观察了成虫、幼虫、若虫在实验室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周期及滞育现象;通过蜱传播试验证实,残缘璃眼蜱饥饿幼虫、若虫吸入病原,其蜕化之若虫、成虫能将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传播给敏感动物,而幼虫阶段吸入病原,如若虫阶段在兔体饱血,所蜕化产生的饥饿成虫不传播该病.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卵黄原蛋白(Vg)基因对蜱虫卵的生理机制作用,参考GenBank中微小扇头蜱(登录号:EU086096)卵黄原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血红扇头蜱相关基因,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并测序。对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选取Vg基因的VWFD功能区设计表达引物,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4T-1-Vg,并进行表达纯化。用Western-blot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获得的1 218bp的核苷酸序列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系统发生树显示,血红扇头蜱与微小扇头蜱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两者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3%,其次与变异革蜱、希伯来花蜱、肩突硬蜱的同源性分别为85%、78%、62%。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含有1个由221个氨基酸组成的VWFD功能区。该功能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51ku。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与家兔抗血红扇头蜱全蜱阳性血清、家兔抗长角血蜱全蜱阳性血清、家兔抗残缘璃眼蜱全蜱阳性血清以及家兔抗草原革蜱全蜱阳性血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经表达Vg基因VWFD区域而制备的重组抗原对于不同蜱种血清具有广谱性。  相似文献   

10.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后经鉴定系森林革蜱和长角血蜱)、饱血若虫(在实验室蜕化为成虫,系长角血蜱)、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11.
用采自新疆羊体的半饱血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与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成虫感染1只除脾绵羊.感染后逐日做血片检查,在感染后第11d的血片上发现一大型巴贝虫(Babesia sp.).虫体形态以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圆形及卵圆形虫体为主,双梨子形虫体大小为3.0-4.0 gm×1.1-2.1μm.在感染后第14 d,感染羊体温升至41.2℃.染虫率最高达到0.2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  相似文献   

12.
麻点璃眼蜱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麻点璃眼蜱 (Hyalommarufipes)幼蜱至若蜱置于牛体或兔体、成蜱置于羊体摄食 ;若蜱蜕化、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在 2 8℃、相对湿度约 80 %的培养箱中完成。在此条件下 ,对从甘肃省永靖县羊体获得的麻点璃眼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研究。试验证实 ,该种蜱为二宿主蜱 ,一个生活周期需要经过幼蜱、若蜱、成蜱和卵 4个发育阶段。幼蜱 5~ 7d饱血 ,蜕化为若蜱后不离开前一变态期蜱的寄生部位 ,继续在宿主体上叮咬吸血 ,经 14~ 2 4d若蜱饱血脱落。若蜱蜕化期为 18~ 63d ,平均 40 .5d。雌蜱饱血需 8~ 16d ,平均 12 .0d。雌蜱产卵前静止期 6~ 43d ,产卵期 16~ 2 9d ,平均 2 2 .5d。卵经 2 0~ 41d孵出幼蜱 ,平均 3 1.5d。该种蜱在实验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 91~ 2 2 6d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饥饿的长角血蜱雌性成蜱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到的未知基因进行5′RACE扩增,以期获得长角血蜱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采用PCR方法分别从青海血蜱、麻点璃眼蜱、森林革蜱、微小牛蜱及小亚璃眼蜱中对MLP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进行了扩增,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分别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和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成功扩增了长角血蜱的MLP基因全长序列及多个蜱种的MLP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体外高效诱导表达了约39.2ku的不同蜱的MLP重组蛋白。Western-blot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MLP重组蛋白具有很强的反应原性,且不同蜱的重组蛋白间具有很强的交叉反应性。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高效、低毒、广谱的灭蜱药物,采用体外浸渍法,测定了28种药物在推荐浓度下对亚洲璃眼蜱饱血若蜱的杀伤效果,观察处理后3d内蜱的死亡率和40d内的蜕皮率。结果显示,28种药物中噻虫啉、毒死蜱、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乙螨唑、高效氯氟氰菊酯、螺虫乙酯和灭幼脲对亚洲璃眼蜱饱血若蜱具有较好的杀伤效果,蜕皮率分别为0、0、24.33%、33.7%、36.06%、45.45%、51.49%和57.58%,而对照组——蒸馏水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的蜕皮率分别为96.67%和100%。Duncan’s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上述这8种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特别是毒死蜱和噻虫啉在用药后第3天蜱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6.33%和48.33%。此外,其他药物处理组蜱的蜕皮率均高于60%。通过本试验,筛选获得例如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噻虫啉等低毒环保且对亚洲璃眼蜱有较高杀伤效果的药物,为研制防控蜱的复方新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病原检查法对我国26个省(区)的3184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和边缘边虫7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感染率为0.97%~1.5%,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牛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38%~56.66%,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大巴贝西虫分布于河南、甘肃、辽宁、新疆等省(区),感染率为16.65%~4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和刻点血蜱。环形泰勒虫分布于宁夏、新疆、内蒙、甘肃等省(区),感染率为17.24%~35.30%,媒介蜱为残缘璃眼蜱。瑟氏秦勒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感染率为34.67%~10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突变泰勒虫分布于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区),感染率为45%~55%,媒介蜱为刻点血蜱。边缘边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0%~79.31%,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  相似文献   

16.
对图们江下游部分牧场黄牛体表寄生蜱调查表明,该地区的蜱有血蜱属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和硬蜱属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2种蜱分别占93.21%和6.77%;黄牛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21~3270只;在2个硬蜱生境地带2种蜱的分布基本相同。当地优势种长角血蜱在宿主体表的分布无规律性,但以宿主前躯寄生数量较多。长角血蜱的若虫、成虫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盛期,这与该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发病季节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防治牛边虫病的流行,我们定期到贵阳市郊的沙子哨果园场和花溪区社办奶牛场,在固定的放牧牛羊体上收集镰形扇头蜱和缺角血蜱。同时对其进行室内培养,观察各虫期的发育情况,并进行了传播边虫病的实验。 (一)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ae Supinon,1897)成虫在牛羊体上最早出现于春末,根据每隔10天在6头牛体上的调查,3~6月的蜱数为3、1、3、3、5、15、8、1、4、4、0;按每月两次在羊体上的调查,3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蜱数为3、8、16、10、1、1。从以上两项调查可知此蜱成虫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吕氏泰勒虫表面蛋白Tl SP(Theileria luwenshuni surface protein)的免疫保护效果,分别用150 g/只和300 g/只乳化后的Tl SP蛋白免疫试验Ⅰ组和Ⅱ组绵羊,对照组为等量PBS,每组5只。二免后第14天,每只绵羊用50只青海血蜱饥饿成蜱进行攻蜱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绵羊攻蜱后出现跛行、体温2次升高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0%,染虫率在2.23%~3.50%之间;试验Ⅰ组和Ⅱ组绵羊免疫后产生的最高抗体效价分别为1∶102 400和1∶25 600,发病率均为60%,表现轻度临床症状而未发生死亡,染虫率在1.23%~1.89%之间。上述结果证实,制备的Tl SP重组亚单位疫苗在抗泰勒虫感染上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进一步开展羊泰勒虫病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采自甘肃省临潭县的青海血蜱饥饿成蜱人工叮咬绵羊,使其感染泰勒虫并发病,观察其虫血症、临床表现、血液学变化及病理剖检变化.结果,试验羊普遍出现稽留热、贫血、体表淋巴结肿胀等症状;血红蛋白含量从85 g/L降到40 g/L,红细胞总数从12.0×1012降到1.5×1012;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地肿胀、出血;本病的潜伏期为22-28 d,红细胞染虫率最高可达39%.  相似文献   

20.
用浸渍法测定了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哒嗪酮、螨净 7种药物对未吸血的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幼蜱、若蜱、成蜱及其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结果显示 ,所用药物中半数致死浓度最低的 3种药物是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植物性杀虫剂楝素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0 1~ 3.13、4 .37~ 4 .77、11.18~ 11.36、2 75 .5 0~ 2 76 .5 0mg/L ;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4 .2 2~ 4 .4 2、10 .30~ 10 .5 0、82 .5 0~82 .70、6 35 .30~ 6 36 .70mg/L ;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的三氟氯氰菊酯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3.4 2~ 3.4 4、7.10~ 9.0 6、4 2 .30~ 4 2 .5 0、5 45 .5 0~5 46 .7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