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李乔 《北京观察》2001,(3):56-58
鲁迅先生说他读古书时,常发现某事古已有之,所以常常发出“哦呵,原来古已有之”的感叹。鲁迅一生都在挖封建祖坟,所以他的感叹,多是叹息封建“国粹”的绵长,叹息中国社会如一潭不流动的死水。我读古书时也常发现某事古已有之,也油然发出过“哦呵,原来古已有之”的感叹。我的感叹,一则因擒住了一点封建血脉,故而感到一种快意;二是对某种历史现象之久远绵长感到惊异和有趣。这当中,既有追摹鲁迅先生思路的地方,也有我自己的感觉和思绪。下面这五条笔记,记的就是我的一点发现。一、张落刑“文革”中某人被打倒了,此人的名字便会被污辱:或易字,或用谐音法,而使原来的名字丑恶不堪。如刘少奇改为“刘少狗”,王恩茂被改为“王恩猫”,等等。至  相似文献   

2.
中国语言极为丰富,自古说话就讲究礼貌和艺术。故凡遇不想直说、不好明说、不愿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就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于是,在修辞格上就出现了“委婉”一词。 有了“委婉”,说话就灵活多了,方便多了,也得体多了。比方说,帝王之死,既不能说死,也不能说亡,得用一个委婉之词,说“驾崩”。既然驾为车辆,崩为倒塌,车毁马翻,人焉能不亡?又如,当年曹操,率军攻吴,下战书时也是委婉得很,不说我将与将军决一死战,而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说“我将与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你想,以魏国之大,不乏游猎处,何必要借吴国疆土?而且打猎只需主公带上少许人马,何须兴师八十万之众?显然易见,把曹将  相似文献   

3.
治官者鉴     
王志略 《人大论坛》2008,(12):37-37
曾经我以韩非子的法治为骄傲.以为中国自古就有法治理念。 比如,他曾在《韩非子·有度第六》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又如,他在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由治而乱,由强而弱,由兴而亡之后,他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相似文献   

4.
周福清科场案述略朱正《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的家是怎样“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呢?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鲁迅极为简略地提了一句:“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  相似文献   

5.
亡志之音     
《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用白话说.就是心中的奋斗目标,个人的理想信念。以“亡志之音”为题,实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真伪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 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他说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而…  相似文献   

7.
沈秋农 《群众》2007,(2):48-48,78
常熟《梅李镇志》“志余”载:“梅李是个古镇。孝子辈出,芳泽长流。古代有二十四孝之传说,梅李就占其三,即黄香、丁兰、孟宗。”此三孝子分别为东汉时期常年为父亲“扇枕温衾”的黄香、为纪念早亡父母而“刻木事亲”的丁兰、战国时期在严冬时节为救慈母而“哭竹生  相似文献   

8.
五百日军不敌柯铁虎一人    义勇军“三猛”之一的简大狮,至事不可为,潜返原乡漳州,却在日本的外交压力下,被捕遣往厦门厅,送回台湾,绞死于台北监狱。在厦门厅,简大狮有以下之供词——— “我简大狮,系台湾清国之民。皇上不得已以台地割日人,日人无礼,屡次至某家寻衅,且被奸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与母死之,一家十余口仅存子侄数人,又被杀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众万余以与日人为难。然仇者皆系日人,并未毒及清人;故日人虽目我为土匪,而清人则应目我为义民。况自台湾归日,大小官员内渡一空,无一人敢出…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的廉政思想是基于对明亡之故的探究及其亡国之训的总结.他认为,是由于明末统治者长期的政教缺失,导致了士大夫阶层道德沦丧,以至最终失天下而亡其国,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后世治国者当以此为殷鉴,首抓廉政,以“法”“名”“礼”兼采并用的综合治理方式来开展廉政建设,使君臣百官皆“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而尽力达致民富国治而天下平.  相似文献   

10.
鲁迅处在“旧者已亡,新者未立”的过渡时代,在沉闷而苍茫的精神氛围里,启蒙者难以逃脱“中间物”的尴尬处境,这决定其精神角色的多重性。鲁迅的伟大首先来自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鲁迅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依附性。鲁迅不是中国第一个启蒙者,却是启蒙思想表达得最充分的现代思想家,他对中国人麻木、愚昧的品性有着最痛切的描述。人们把鲁迅当作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鲁迅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同情之理解”,也有不少世俗成见。  相似文献   

11.
古称造诣很高的诗家谓“诗圣”。北宋王安石选诗,将杜甫列为四家之首。但南宋朱熹曾说“太白盖圣于诗者”。故明人杨慎谓“太白为古今诗圣”(清代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但杨慎又说过,“李白神于诗,杜甫圣  相似文献   

12.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13.
荐书     
《创造》2011,(9):69-69
《历史的暗室》:后鲁迅时代的私家回忆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4月,先生之子周海婴作古,周海婴之子周令飞推出这本《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数万张由周老于不同时间拍摄的珍贵摄影作品将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防腐     
袁浩 《当代广西》2009,(23):27-27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为整饬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在严肃法纪的同时,将读书也作为一项“防腐”措施。有一次,他召集群臣,读了西域某商人“得美珠,剖身以藏”,结果“气绝而亡”的故事后,感慨地说,“吏受赇枉法”,“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相似文献   

15.
孙静 《现代领导》2007,(11):22-23
明朝的王恕说过:“人之才性不同.有优于学问而劣于政事者.亦有长于政事而短于学问者;亦有有学问而不能提调学校者.有寡学问而能提调学校者。事无全才,故人之于事,有能,有不能。”(《王端毅公奏议》)说的就是“用当其才”.古人对此的见解和实践.散见于各史料,正如屈原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人的知识和才能由于天赋、实践地位的不同和人一生所能有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只能“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6.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7.
有介绍餐饮业的文章这样说“:满汉全席是清朝宫廷中的大宴”“,清末民初,老北京饭庄经营的酒席,是以铺张的‘满汉全席’为主。”查阅史料,并没有找到任何所谓清代宫廷“满汉全席”的记载。《清史稿·大宴仪》未见“满汉席”或“满汉全席”之说。清人笔记中也未见清宫廷内满汉席  相似文献   

18.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九眼桥上 ,每天都有近百名“刻章业务员”招揽生意 ,九眼桥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公章桥”。1月8日 ,《天府早报》记者以一个求刻者的身份来到了“公章桥”。280元刻个“中央军委”8日上午10时许 ,记者刚走上“公章桥” ,桥头上的两名刻章者便立即迎了上来 ,询问是否要刻章。记者假装犹豫了一会儿说 :“可能你不敢刻哟 ,我这个章是级别比较高的 ,算了 ,转一圈再说。”“喂 ,老兄 ,说得这么玄 ,联合国的嗦 ?”一男子压低嗓门说。记者随即拿笔写下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字样 ,问他们敢不敢刻 ,其中一刻章人连连摇…  相似文献   

20.
人才,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不论哪个历史时期,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自古以来,国内外都把思想品德看作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周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里司马光提出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精辟见解,把德放到统帅的地位,并指出由于德才的不同,造成了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