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家庭与社会都存在着许多碰撞,选择与整合、建构与重构就成为性别文化的应有之意。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别观的存在十分复杂。一是社会占主流地位的追求两性平等的性别观。这种性别观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基础,在实践上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联系。二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性别观。这种性别观在发达地区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存在于人们意识的深层面,有时也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女训中的儒家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中国女训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男尊女卑等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但这种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根据日本的社会现状,有选择地加以模仿。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女性观,有利于我们把握当时日本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当今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使封建官僚体制成为权力相对开放的系统,为古代社会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入仕之途。科举制度一方面助长了功利主义读书观,让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名分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未曾破坏士人敦重宗亲、反哺乡里的情怀,成为古代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良性机制。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牢牢抓住了国民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才能够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尽管学界对中国古代诉讼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但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专门而深入探讨的却极为罕见。本文在揭示中国古代诉讼法进行理论省思之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刑民诉讼无分观的基本主张、刑民诉讼有分观的主要依据,重点探讨了古代诉讼总的指导思想、古代民诉和刑诉的理论分野以及我国古代的诉讼费和信用保证金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观两跳三个阶段"。"三观"是指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古典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民族观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两跳"是指民族观的演进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的转换,在一百多年中先后迈上了两个台阶。  相似文献   

6.
鲍焕然  舒杰 《理论月刊》2005,(10):134-136
男性中心是传统文化中极为稳定的一种家庭性别政治模式,它反映了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观念。这种模式和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题材的小说中。方方的《奔跑的火光》、毕飞宇的《玉米》、《玉秀》、《玉秧》等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深遂笔触揭示了农村家庭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及其悲剧性的抗争,透视出权欲与男性中心文化的合谋对农村女性思想观念的腐蚀和生命的扼制,其中也隐含着对农村女性自在的生命理想和健康平等的生命观的深沉呼唤。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及特点,但只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作者认为,要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些散见的甚或是互相矛盾的经济思想,只有把握住其立足点,即深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可以梳理一个基本的脉络。文章指出,这立足点就是社会和谐观。作者分析了古代社会和谐观的形成和演变,并逐一论述了它在古代三大经济原则,即义利论、本末论、奢俭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内容丰富、派别不同的政治观点中 ,儒家政治观起着主导的作用。王船山秉承儒家思想之大旨 ,从“公天下” ,“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德教为主、刑罚为辅”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擢举贤才、贵士、养士” ,“集权与分权” ,“民变”以及“华夷之辨”等方面 ,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政治观体系 ,对中国古代政治观作了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9.
李胜渝 《求索》2008,(9):137-139
慎刑观是中国儒家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有重大影响。慎刑观对中国古代死刑审判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皇帝对死刑审判最后的核准权、死刑审判复核与复审程序、死刑会审、死刑复奏程序等方面。这对当今死刑制度的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本源问题,是伦理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为了探寻这一问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周公、老子、孔子和孟子等都作出了自己的巨大努力。首先周公提出了天德观、然后老子提出了道德观、接着孔子提出了情德观,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性德观;从而最终从天德观发展到人德观,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思想界认知道德本源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析中国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本文从牌坊的起源、分类、建构与内涵等方面对中国牌坊进行了考证与分析,旨在揭示其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促进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其人们思想理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系统论视野下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礼与法共同运作的有机体。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问题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视角多采用历史分析法,从礼与法的起源、各自的作用、国家主义的立场等方面予以探讨,这对于明晰两者关系、理解中华法系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颇有助益的。本文尝试着将卢曼的法律社会学的系统论导入礼法关系的分析架构中。中国古代社会本身是由礼与法构成的独特社会结构,本文并非指涉礼法关系的内部结构,而是从社会结构这一个外部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两者的关系,以系统功能分化的理论探究中国古代礼与法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悖论,表明在中国古代礼法没有相对的系统分立,而是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1,27(3):58-6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并不是要西化,绝不能离开民族特色这个根,而是要在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融通中实现转换,比如言志抒情理论的延伸与转换、意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文艺社会功能的拓展及其特殊性、神思妙悟式艺术思维的肯定等.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属于我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范畴,它是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创造性的审美视角,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因此,意境也成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之一.  相似文献   

16.
皋陶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尤其是其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有些方面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7.
顾凤威 《桂海论丛》2005,21(4):55-57
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称为"过时的思辨美学"是经不起论证和推敲的忽略了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文艺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展开了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对中国青少年产生影响的,一是文化产业的渗透,二是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三是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代言人。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存在文化认同上的缺失,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中国青少年会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