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近来,利用手机短信诈骗的案件越来越猖獗,暴露出我国法律对相关法律的规定及执行上的缺失。文章从利用手机短信诈骗的手段入手,分析短信诈骗的概念及其区别于其他诈骗行为的特征,并提出我国相关法律在短信诈骗责任规范上的缺陷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诈骗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案件证据获取难等特点。我国在应对此类新型案件的工作中存在通讯运营商对短信业务监管的缺失、金融部门对银行卡的管理缺失、公安机关管理打击的缺失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的缺失等问题。为此,应提高公众群体的识别能力;相关行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本行业的业务监管;政府部门的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的精神,筑起综合治理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利用手机短信实施诈骗犯罪是当前经济领域犯罪的新动向。这类诈骗案件呈现出与传统诈骗不同的特点,给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点。为了有效遏制短信诈骗案件高发的势头,侦查人员必须掌握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的规律和特点,强化侦查手段,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作配合。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手机短信诈骗案件持续多发,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给手机用户的财产安全带采了极大的危害。本文在分析归纳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特点的基础上,从严格手机号码申请制度、加强对短信数据传送的监控、严密对银行账户及汇款的监控三个方面对防范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短信诈骗犯罪虽历经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但其犯罪形式却更加"丰富,"犯罪手法更加"智能,"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在一些地区短信诈骗更是呈现出"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持续高发态势,而且由于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犯罪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危及群众的财产安全。短信诈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此类犯罪多发是社会管理不到位的集中表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为有效遏制短信诈骗高发势头,必须改变传统"为打击而打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模式,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从短信诈骗的各个环节入手,剖析制度漏洞和管理缺位原因,并从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管理、强化案件侦破、提高群众自防能力等多个层次,填补漏洞、斩断源头、阻断环节,寻求减少和预防短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和途经。  相似文献   

6.
利用手机虚假短信诈骗犯罪,是目前诈骗犯罪案件中的一种新的作案方式和手段,公安机关通过调取手机信息痕迹进行分析研究,查找犯罪线索,拓展情报来源。手机信息之所以能够被用来侦查破案,其主要原理是手机信息与案件信息的相互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根据使用稳定性程度的不同,短信诈骗涉案手机号码分为相对非稳定性号码和相对稳定性号码两种类型。短信诈骗涉案相对稳定性手机号码挖掘方法主要有批量开户号码筛查分析法、视频监控录像关联查证法、异地通讯数据模糊查询法、关联手机信息追查锁定法和虚假登记信息倒查追踪法等。挖掘短信诈骗涉案相对稳定性手机号码应注意强化涉案手机信息搜集、固定意识,注重话单分析与传统侦查措施综合运用,并加强公安机关与社会相关行业的动态协作。  相似文献   

8.
养老诈骗案件是一类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侵财型案件,主要有社保类养老诈骗案件、冒充类养老诈骗案件、投资类养老诈骗案件与服务类养老诈骗案件等形式。在养老诈骗案件发生、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常规类侦查要素与科技类侦查要素。养老诈骗案件的侦查方法有常规侦查方法与科技侦查方法,侦查中应当针对养老诈骗案件的具体情况,将常规侦查方法与科技侦查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侦查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系列票据诈骗案件就是指一个或一伙犯罪人在一个时期之内,连续实施票据诈骗活动形成的一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案件。系列票据诈骗案件的特点决定了侦查部门在侦破系列票据诈骗案件时有条件采用并案侦查的侦破方法。从目前的经侦基础工作来看,全国以及各地的案件资料数据库建设已经具备在某个地区乃至全国进行系列票据诈骗案件并案侦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保险诈骗案件侦查方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诈骗犯罪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保险诈骗案件侦查应把握好以下环节:做好报案登记与谈话,详细了解发案经过;认真勘查出险现场;严格审查相关的证明文件和卷宗;研究投保、索赔经过,发现骗赔征象;围绕案件关键问题进行技术鉴定;加强与保险公司的联系,主动挖掘保险诈骗线索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信诈骗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同时也成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进行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犯罪分子进行电信诈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手机短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广泛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与利益,更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为了能有效地预防和惩处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应该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和打击力度,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部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便捷的金融结算工具,信用卡已逐渐被社会大众认可并广泛使用。但由于信用卡的使用是以持卡人个人的身份信用为基础,信用卡业务具有与生俱来的风险性。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增势相当明显,随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4.27”和“6.20”特大票据诈骗案和贷款诈骗案是公安部督办的案件。这两起金融诈骗案件,从其作案手段来看,可谓多种多样。“4.27”及“6.20”案具有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案情复杂、涉案人员众多、内外勾结、追赃困难、损失严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这种犯罪具有侵犯对象广泛、连续犯罪、手法带有一定的智能性,且不断翻新、犯罪成本低、有一定的组织性等特点。要有效地防控此类犯罪,必须从基础建设、技术防范、规范行业行为、宣传教育等多角度、多层面着力,规范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控制能力,构建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鬼船欺诈是海事欺诈的一种形式,欺诈者借鬼船窃取货物,给国际货物贸易的买卖双方、保险人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鬼船欺诈之所以产生并蔓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应通过多种途径对鬼船欺诈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打击。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已经步入高科技时代。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交易已成为现实,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诈骗案件也日益增多。网络诈骗案件存在着犯罪主体专业化、犯罪工具智能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致使广大群众受到损害后无法得到及时弥补。了解网络诈骗案件,分析其特点、种类,提出通过法制、技术等手段以防范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维护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打击金融业务犯罪活动熏修改后的刑法设立了“贷款诈骗罪”。由于贷款诈骗罪是一个新罪名,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本身一些关键性问题,众说纷纭,仍无定论。本文就贷款诈骗罪的概念、犯罪构成、该罪与民事借贷纠纷的界限以及法人应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为进一步研究贷款诈骗罪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平台、提高远程协助办案能力、加强与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国际和区域间司法互助等,以有效遏制电信诈骗侵财犯罪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票据诈骗罪当前的发案率高,造成的损失大,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中所发生的案例和对票据诈骗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论述,期望对票据诈骗罪的认定和防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