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用纯化的肝片吸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ELISA筛选和3次克隆化培养后获得3株分泌抗肝片吸虫单克隆抗体的杂支瘤细胞(3A_6、3B_8、3D_5)。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均属IgG_1亚类,上述杂交瘤细胞经反复冻存、复苏和连续传代培养,证实其分泌抗体的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2.
(三)检测抗体 通过选择性培养而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系中,只有少数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所以当液体培养的细胞布满孔底1/10面积或软琼脂平板培养的细胞长至肉眼可见的集落时,即应开始检测特异性抗体,以便尽早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检测液体培养的杂交瘤细胞时,通常取换液后三天以上的培养液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可选择快速、简便、特异和重复性好的方法进行,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抗原性质、抗体类型及所需的灵敏度等情况加以选择。例如抗原为可溶性的而且要求灵敏度不高时,可用简便的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要求灵敏度高时则应用免  相似文献   

3.
杂交瘤技术是Kohler和Milstein于1975年建立的一种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用绵羊红细胞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与同品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能分泌脾淋巴细胞的单一型抗体分子,又具有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这种杂交细胞叫做杂交瘤(Hybridoma)。杂交瘤能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分泌抗体,  相似文献   

4.
应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将用猪IFN-α1重组蛋白免疫的小鼠脾细胞经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和多次克隆化培养,成功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猪IFN-α1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将其命名为4E9、5B2和5H11。这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体外细胞培养上清的效价均可达到1∶104,体内腹水的效价均可达1∶105;SDS-PAGE分析显示,纯化的这3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分子质量均在60ku以上,轻链均在30ku以上,符合抗体IgG重链、轻链分子的大小;抗体亚类鉴定表明4E9、5B2为IgG2a类,5H11株为IgG2b类,且其抗原结合位点基本一致。细胞染色体分析表明,3株杂交瘤细胞株染色体平均数为88~96条,远高于骨髓瘤细胞或脾细胞的染色体数,从遗传角度证实获得了杂交瘤细胞株;在杂交瘤细胞的稳定性试验中,这3株细胞经多次冻存复苏和传代培养,不同代次细胞上清中的抗体效价均在1∶104~1∶105之间,说明该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纯化弓形虫速殖子可溶性抗原体外免疫BALB/C小鼠的正常脾细胞与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ABC—ELISA和IHA筛选和3次克隆化培养后获得了1株分泌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E5)。E5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经琼脂双扩散免疫试验确定为IgGl亚类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抗原吸收试验结果证明E5单克隆抗体为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E5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92~108,经连续30代传递培养和4个月冻存复苏试验证明其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性能相当稳定。初步证实E5单克隆抗体针对一种弓形虫的共同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6.
自Khlor和Milstein 1975年创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后,使在体外产生抗弓形虫特异性McAc及在此基础上分离、提取抗弓形虫保护性抗原和研制弓形虫基因工程苗成为可能,据此我们将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分别与刚地弓形虫GJS珠、NT株和RH株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融合,经IHA检测和克隆化后,获得了4株杂交瘤细胞。该4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McAb经鉴定均属IeG_1亚类,4株杂交瘤细胞经连续60代传递和5~23个月冻存复苏  相似文献   

7.
用羊肝囊液纯化抗原免疫BALB/c鼠,取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及克隆化培养,获得3株分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1D_3、3H_(11)和9E_(11)。3株McAb均属IgG_1亚类,能与人源和羊源的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反应,不与细颈囊尾蚴、肝片吸虫、脑包虫或弓形虫抗原反应。腹水中抗体的IHA最高效价可达2~(-13)。杂交瘤细胞经冻存、复苏和连续传代培养,分泌抗体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8.
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与经兔轮状病毒(LaRV)免疫的BALB/c。系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融合成功率为22%。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筛速杂交瘤细胞,阳性率为29%左右。对其中6株强阳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了亚克隆,获得高产亚克隆杂交名细胞,用BALB/c小鼠生产了腹水,鉴定后选取2株强阳性高效阶的杂交瘤细胞,以ELISA阻断试验检验其分泌抗体的特异性,以直接ELISA测其敏感性,用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类和亚类型别。结果1B_3为IgG,,2B_4为IgG_(2b)。  相似文献   

9.
杂交瘤的移植及克隆化:将每一个培养孔中有抗体产生的阳性初生杂交瘤,移植到一块新的96孔培养板的两个培养孔中。先用巴氏滴管或其它塑料吸管在原培养孔内吹打,使1°Hy悬浮,而后移植;同时在记录纸上注明培养孔位置第几排第几孔(即杂交瘤标号)。这时向两个新培养孔中各补饲0.1毫升H—T培养液,也向原来培养孔中补饲0.2毫升H—T培养液,继续放入CO_2温箱培养(留作1°备用培养物)。定时检查1°Hy的生长,一旦生长中的细胞使培养液变橙黄色,则可混合两孔的活细胞到—新的24孔微量培养板的培养孔中,并另外加入H—T培养液每孔0.3毫升。原来的两块96孔培养板的孔中继续各补饲0.2毫升H—T培养液(留作2°备用培养物)。当24孔培养板的各孔培养液再开始变黄时,各孔再分别补饲0.5毫升DMEM—F(防霉维持液)。这时,原始培养板即1~#备用培养物可以淘汰。  相似文献   

10.
以纯化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重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法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采用有限稀释法对阳性细胞进行4次亚克隆,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JY(4)-1、JY(4)-2、JY(4)-3.分别采用体外培养法、诱导腹水法和实体瘤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效价,结果显示,这3株杂交瘤细胞的细胞培养上清、小鼠腹水和血清的单抗效价均分别为1:512、1:10~5、1:10~5,其中以诱导腹水法制备的单抗产量和效价最佳.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这3株单抗均能与TGEV感染的ST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荧光,而不与猪细小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轮状病毒等发生交叉反应;经鉴定,3株单抗的亚类均为IgG2a,这3株杂交瘤细胞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5年应用细胞融合 技术首次获得单克隆抗体以 来,杂交瘤技术得到了迅速发 展。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及临床。目前已制备了小鼠、大鼠及人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仍然是小鼠杂交瘤细胞株。常见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有  相似文献   

12.
用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ReoV)免疫8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_2/O细胞在聚乙二醇作用下融合,用ELISA法检测和筛选,以有限稀译法克隆3次,获得4株分泌抗Reo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在传代期间能稳定地分泌McAb。用杂交瘤细胞注射EALB/C小鼠诱生腹水,其ELISA抗体效阶达4000~8000,在-70℃条件下保存半年,其抗体效价不变。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该McAb只特异地与ReoV发生反应,而不与NDV、IBV、IBDV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以鹅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NS1(GPV-NS1)的重组质粒pcDNA3.1-GPV-NS1及纯化的重组蛋白GPV-NS1为抗原,分组免疫4~6周龄的BALB/c鼠,免疫3次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共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显示,2株为IgG2a型,4株为IgM型,轻链均为κ链.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分段表达的NS1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鉴定出3个抗原表位区,分别位于NS1蛋白的第453~514 aa、485~542 aa、533~598 aa区段.证实,6株杂交瘤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稳定地分泌抗GPV-NS1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4.
利用提纯的禽脑脊髓炎病毒(AEV)VR株CEF适应毒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以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分泌抗AEV(V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对制备的细胞上清及腹水进行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经染色体计数、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测定、特异性试验、稳定性试验、SDS-PAGE电泳,表明该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介于90-110条,该单克隆抗体亚类为IgG2a,分子质量为142 ku,ELISA测定细胞上清效价为11×104,腹水效价为11×106,与其它病原无交叉反应,抗体分泌稳定.  相似文献   

15.
筛选建立了 8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 ,通过对其染色体的分析、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及病毒中和活性等指标的检测 ,表明 8株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接近两亲本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之和 ;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均为IgG ,其中 6株为IgG1,2株为IgG2a ,且对BVDV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MDBK细胞上增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HN 1 株,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取脾细胞并与NS0 骨髓瘤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得到4株能稳定分泌抗BV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3A8、3C7、3C11和3E9。经鉴定,3A8、3C7、3E9株为IgG1亚类,3C11株为IgG2a亚类;杂交瘤细胞的平均染色体数目为99 条。3A8、3C7、3E9、3C11 与BCV、BRV均无交叉反应,但3A8、3C7、3E9与HCV、BDV存在交叉反应,而3C11与HCV、BDV无交叉反应,3C11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及小鼠腹水McAb的ELISA效价分别为1∶1 000 和1∶200 000,该杂交瘤细胞连续培养20代后仍能稳定分泌抗体。这些McAb的获得为BVDV的研究及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将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组织毒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分泌抗体,获得了6株稳定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NIB-1,NIB-2,NIB-3,NIB-4,NIB-5,NIB-6;6株McAb均具ELISA特性和免疫沉淀特性,亚类鉴定表明,前4株属于IgG_(2a),后2株属于IgG_1。杂交瘤细胞冻存6个月后复苏,均能稳定分泌特异性McAb。  相似文献   

18.
以乳牛L-选择素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1只,相隔14 d进行3次免疫,抗原用量每次30μg,首次免疫后第116 d进行尾静脉加强免疫,抗原用量10μg。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接种12块96孔板。以L-选择素包被酶标板,间接ELISA检测阳性孔,有限稀释法克隆阳性孔,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小鼠腹腔注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McAb,并对其分别进行Ig亚类测定。结果,6株杂交瘤细胞7B10、10F6、10E2、5C6、12G7和11A3的Ig亚类分别是IgG2a、IgG2aI、gG2bI、gG1I、gG1和IgG1。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分泌抗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E囊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将pGEX-6P-1表达的重组蛋白gE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共筛选获得4株能够稳定分泌抗MDV gE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4株均为IgG1型,轻链为κ链。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4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MDV,并具有一定的中和活性。本研究对MDV诊断、抗原表位分析及鉴定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分泌抗猪肺炎霉形体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建立张顺凤,刘奎(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宁波315040)(宁波市医科所)猪气喘病是一种传染性慢性肺炎,发病率很高,对仔猪、妊娠猪、哺乳猪危害更大,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其病源是猪肺炎霉形体。笔者利用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