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仅指"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精英化"、"学术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而不是"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整体化",而不是"图谱化"、"肢解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古代解除婚姻的条例———“七出”与新《婚姻法》离婚部分第 32条的比较分析 ,指出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婚姻目的等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新旧“七出之条”针对侧重点分别是男性和女性 ;二、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内涵不同 ,由过去片面保障男子离婚权转而以同等份量保障了男女两性共同离婚自由权 ;三、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婚姻主要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支配婚姻动机由经济、生育移向了感情。  相似文献   

3.
深厚的感情女作家谌容应邀去美国某大学演讲,有人问她:"听说您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您对中共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笑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共党员。但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我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开封县西村的实地考察 ,得出了对当前村落社会离婚的基本看法 :离婚模式仍基本上是传统型的 ,但已发生了变化。村落社会中维持婚姻的条件仍主要不是感情而是感情以外的因素 ,发达的防止婚姻破裂的两个网络使离婚率极低。离婚问题上的变化有 :婚外情以及由此引起的离婚有增多的趋势 ,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等。这种变化虽然还没有达到威胁传统婚姻、家庭的程度 ,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英语在中国人中变得日益普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社会,英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能够把英语学习的精通的人并不是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也觉得困难重重.在普通人看来,英语的"教"与"学"的内容无非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如果只是这三者的"教"与"学",那么为何在花费那么多时间之后,人们依然觉得效果不佳.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三要素之外,还有什么决定着语言的学习?从文化知识与英语的关系入手,对英语的"教"与"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使人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收获一二.  相似文献   

6.
从"五行"学说到"五德终始"理论,之间扮演着重要中间角色的不是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应该是春秋末年的史墨和大哲学家老子.史墨将五行相胜学说与中国传统开放的王权更迭理论进行嫁接,为邹衍"五德终始"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五德终始说"之"德"既有对"五行"含义,即物质的本性、天性之含义的继承,又生发出君主后天修养之道德新义,这是吸收了老子<道德经>思想营养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建利 《各界》2007,(2):92
为什么有人敢以"屈原"注册饲料?为什么素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国人,喜将"礼仪"留在家里,而把"形象"丢在门外、国外,以致要政府出面呼吁、约束?为什么本民族英雄屡遭"恶搞",却对外来的动画、影星折腰?为什么"国学网"门可罗雀,而有人"一脱成名"帖子的点击率却一再攀高?为什么大学生的"新闻"多得可怕,而"母语知识"反少得可怜?为什么宫廷戏、离婚剧敢一窝蜂地挤进电视,而且有人趋之若骛?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林洁 《学理论》2013,(17):70-71
离婚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离婚造成了众多的消极影响,因而遭到多数人的批评与反对。但是,离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文明与自由平等程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离婚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思考离婚现象与我国国民自由平等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许丹 《各界》2008,17(12)
"黄丝带"本来是一项具有多年历史的美国民间传统,而"5.12"汶川大地震让很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这个传统.但人们对黄丝带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太了解,有的说黄丝带是企盼亲人"平安归来",有的说它代表"宽恕",还有人认为是"对军队的拥护",有的则认为它是"反战"的标志……为了帮助人们对黄丝带有更深更正确的认识,本文将讨论这个美国民间传统的起源,发展及它在中国的发扬.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客观存在的"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即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困境、世界社会主义面临重大挫折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迎接挑战的改革和开创的新局面;世界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深刻的价值裂痕、世界社会主义内部两种理论与运动的分道扬镳。"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所揭示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所认定的历史终结,而是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博弈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崭新一页,是对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和社会主义环境的深刻巨变,也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的长期性、矛盾性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光明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把"真正共同体"描绘为摆脱了劳动异化和利益冲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对市民社会物质利益共同体、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扬弃与超越,其形成基础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物质利益的所谓普世伦理或准宗教信仰,而是全人类的普遍利益。马克思断定:拥有共同利益是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核心纽带;调控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假共同体的出场语境;消解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是"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2.
"堵"与"疏"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对于这一点,人们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堵"与"疏"的辩证关系,在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功能、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批判功能和疏导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以重视. 一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堵"和"疏",是从广义来讲的."堵"是指"堵塞"、"抵制"、"批判"、"斗争"而言;"疏"是指"疏通"、"引导"、"调解"、"化解"之意.  相似文献   

13.
"灌输"是一个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很多人认为"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灌输论是一个原则。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灌输"的概念,并对向工人阶级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考茨基在谈到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新的纲领时也对灌输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斗争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丰富和发展。把灌输思想进一步系统化而形成完整理论的是列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赛认为,乌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切实际的空想,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可能性"对它进行分类和修正.他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乌托邦"理论,即"现代乌托邦革命"的理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构建的新"乌托邦",由于和客观现实相剥离,过分强调"意识革命",因而其整个理论路径也难逃空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法治国"概念是德国19世纪法学家的创造,为了能在主权归属问题上寻找一条中间道路.他们解决的方式是将国家政体问题与法律秩序问题分离,从而回避对主权归属问题的回答.这与德国19世纪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1848年三月革命是德国"法治国"概念发展的重要拐点.自此革命后,论述"法治国"的法学家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形式法治国"概念,而不是"实质法治国"概念,更重视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实证主义法学家的方法论为他们的这种转向提供了灵感.英国"法治"理论的首位系统阐述者戴雪却用《英宪精义》一章的篇幅认为行政法与"法治"不相容,戴雪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区分"裁量"与"专断".对德国"法治国"概念起源、流变的分析有助于中国发展起一种合理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16.
“你们双方是自愿的吗?”“自愿。”“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房屋安排还有异议吗?”“没有。”在上海市南市区婚姻登记处,办证员黄林娣对一对达成“协议离婚”的夫妇作最后的询问。他俩共同走过了一段生活旅程,眼前面临分手,毕竟不是儿戏啊!在得到了斩钉截铁的回答后,黄林娣收起了两张印着大红喜字的结婚证书,换发了蓝色封面的离婚证书。从此,他和她割断了法律上的维系。每周三个上午,象这样来这里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妇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7.
论"异化"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而不是从本体论角度来认识"异化"范畴的价值是十分有意义的.在马克思的著述中,不但继承了前人在"异化"范畴使用中的"批判"含义,而且还赋予了它反映"历史发展"的崭新内涵.也正是始于对劳动异化的研究,马克思才站到了历史唯物主义门前.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19.
布莱尔等标榜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半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第三种社会主义",确切地说,它实际上是社会民主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所谓"第三"选择.工党的自由主义化并不始自布莱尔与其精神导师吉登斯,但布莱尔、吉登斯的"新工党理念"的确使这一进程迈进了一大步.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新工党提出的新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相比,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詹宇昆  肖毅敏 《学理论》2008,(22):77-79
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来展开阐述并解释"第四势力"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其次,探讨二者的相同之处,如:二者都体现媒体的基本职能,二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二者都体现公益性,二者都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三从法理的层面运用阐述二者的不同点:二者的主体性质不同、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法律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二者的主要制约方式不同。最后,探求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