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东京 《法制与社会》2012,(6):238-239
主体性原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展开的的基本条件.本文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出发,论述了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贯彻的必要性并为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孔敏蓉 《法制与社会》2010,(32):220-221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走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朱学荣 《法制与社会》2011,(31):234-235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所产生的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误读、理论基础面,瞄挑战、教育模式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教育理念人性化不足、工具理性成主导思维等现实困境不容忽视。因此,必须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夯实其理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只有从这些方面采取积极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现乒困境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心理疏导法契合了人们主体性日益增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符合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心理疏导法主要包括:咨询式疏导、交友谈心式疏导、情感感化式疏导等三种具体方法,它们各有其特有的运用要求。在运用这些具体方法时,都应注意以下问题:坚持心理疏导法的价值导向;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心理疏导法的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性发展与中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充分发展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的为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常常被主休恶性循环研究所忽视的中学教育,必须弃教育中那种难知难智型的认识传递与智能训练的框架,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6.
杨敏 《法制与社会》2013,(32):206-207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中加强主体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以大学生主体性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应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一种应然发展方向。根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并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因此,本文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内涵、生成根源、发展的新境遇和本质、特征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深刻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作用、加强各种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福娟 《法制与社会》2014,(22):209-2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发展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得不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以网络媒介为手段,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程文亮  院媛 《法制与社会》2010,(34):318-318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思想和心灵相互沟通、交流的双边活动。情感、意志、信念、兴趣等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但面临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唯理性、有效性低的问题,如果改变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非理性因素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可能”与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的存在在本质上说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人的可能性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一切的教育努力归根结蒂都是建立在人的可能之上并且为了实现人的更大可能,扩大和丰富人的可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人的可能发展受到来自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一曰外在力量,一曰内的力量。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地是影响人的可能发展的外在力量,强调教师、学校、环境以及其他社会条件和技术手段对人的可能发展的影响,而较少深入系统地研究影响人的可能发展的内在力量即人在可能发展中的自我塑造的力量。为此,要对以往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真正的教育应是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应肩负起促使受教育寻找可能生活之路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新审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问题,建立更加科学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论实践的思维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含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理论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所蕴含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中国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一思维方式不仅决定着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也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实践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和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内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课程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是过程思想和复杂性理论 ,其独特性在于它适应于人类认识观的发展 ,以“既·又”的认识来取代“不是·就是”的思想模式。根据这一新课程观 ,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呈现复杂性、混沌性、分形性、回归性等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即是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我的动态的调整过程。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认识多元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心理教育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心理教育是什么却没有定义.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教育是人存在的形式之一,而人又是观念的集合体,因此,无论一个人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它们都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其实,心理教育是一个虚假命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实施心理教育的结果只能够增加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6.
论证据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志海 《现代法学》2002,24(4):70-76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法定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从本质上说 ,证据并非事实 ,它就是、其实也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证据既可以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可以是某种反映人的思想、认识、知识、经验的主观形态。证据是由法律规定的、与案件事实有着客观联系的证明根据。证据的本质属性只有关联性和法律规定性。明确证据只是证明的根据有利于推进诉讼程序的研究 ,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证明责任 ,也有助于证据立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民办高校失信行为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学强 《行政与法》2005,(9):99-101
由于教育体制的变革,法律制度的粗疏,社团法人的局限,民办高校的弱势地位等制度性原因导致信用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功能丧失。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产权制度明晰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信用制度体系化,政府行为法治化等制度性措施来规制的失信行为,以保证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逸飞 《时代法学》2011,9(3):80-85
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本文将从法治发展的合法性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自主品格几个方面的论述为依据,试图阐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陪都新闻教育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学教育处在当时国内的中心地位,并且,在完全西方新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研究当时的新闻教育思想、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生的学术研究、校内实践、新闻实习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当代新闻学教育仍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