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以学生主体为基本理念,以学会学习为重点内容,以师生互动为主流形式,以实践活动为高效中介四个方面谈了理工科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不断增强理工科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4.
东京 《法制与社会》2012,(6):238-239
主体性原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展开的的基本条件.本文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出发,论述了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贯彻的必要性并为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敏 《法制与社会》2013,(32):206-207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中加强主体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以大学生主体性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应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一种应然发展方向。根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上知识经济的兴起 ,着力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 ,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目标、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教育的传统一直以教师为中心,流弊甚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弘扬。随着现时代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萌发,集中体现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上。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明确学生是整个教育的重心,基本点,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呼唤,是人才竞争的需求,更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致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得以有效培养.本文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的网络、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有效教学拓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这几个方面着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举措,旨在为实现培养品德高尚的大学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从史前原始社会"共同体主体性"到多数人的"个体主体性";从阶级社会中少数人为主体之主体性到多数人为主体之主体性;由主体性不充分发展到充分;从理念论证到实然享有。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科技与新的教育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教育是工业化的一部分,贯彻的是工业明的基本原则,高度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同步化,这在许多方面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高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必然会引起新的教育革命,对劳动的素质提高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手段,逐步使群体教育转化为个性教育,使刚性教育转化为柔性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梅  杨卫辉  杨玫 《行政与法》2006,(12):79-81
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应从教育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等方面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寻找办学新途径,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论创造性的内在精神及其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受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传统的创造观仅从“人力”的纬度关注人的创造性,将本是人性特质的创造性窄化为人外在的“创造力”,忽视了体现其内在精神的人性价值因素和精神过程,这对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生成”,从教育的视野审视创造性,则人的创造性必须首先体现真、善、美的“人性”,而后是这种人性外化的新颖独特的“人力”,创造性既表现为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即“对象性功能”,更体现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即“本体性功能”。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必须达成“人性”与“人力”的同一。  相似文献   

14.
曲异霞 《行政与法》2010,(11):57-60
研究性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的能力。德美法学教育改革中逐步凸显的理论指向与实践指向平衡发展的研究性教学,对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深有启迪。借鉴德美研究性教学经验,发展适合我国法学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将为完善我国当前的本科法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贤 《时代法学》2010,8(1):114-120
基础教育,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生活品质,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基础教育的盛衰,取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教育资源既包括教育资金、设施等硬件部分,也包括教育政策、师资、校园文化等软件部分。一般来说,物质决定精神,硬件资源决定软件资源。而教育资源则不然,教育政策决定着资金的投向、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配置。教育政策的不当,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正当竞争,造成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必须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责任、加大投资力度、创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教育模式、规范资源配置行为、杜绝教育腐败,建立科学、和谐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筱媛 《政法学刊》2012,(2):120-123
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非专业的通修教育,应着重在彰显文化品位和突出育人功能上下功夫。他应以文化传承为向导定位,以文化熏陶为培养模式,以文化修养的提高评价标准。同时,注重发挥隐性思政的作用,引导非主流文化,培养公安大学生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实现崇高美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是社会性个体间联结的内在基础,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就成为现时代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责任生成就成为青少年学生德性成长的基本任务,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责任生成是源于人的善的本性,是个体在不断地体验与他人、社会、自然和化的依存关系中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应把握这一责任生成机制,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建立良性人际互动以使学生能够体验责任和培育起道德自觉,在激发责任感的同时培养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8.
When negotiating the new educational programmes the Council and the Commission of the EC had to deal with a profound controversy as to whether or not the programmes should aim for the creation of a European educational area. This reflect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Community can work towards some sort of un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f the Member States. As the Treat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prohibits any harmonisation in this field the European institutions can only work towards a growing closer of the different systems by encouraging the Member States and the educational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to go this way. Such an outcome can be fostered by the legal framework protecting the individual rights of non discrimination and of free movement of workers and of services as well as of establishment on the one side and by indirectly effective and not binding measures on the other side. This influence can be achieved by the European education programmes, the common efforts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d the global competition, the incentives to ameliorat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o improve the individual employability. However, harmonisation will mean losing the richness of European diversity. Instead of unifying the systems transparency and mutual recognition of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s could lead to the desired European dimension without endanger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Member States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论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革与创新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政策创新主要表现在:重新明确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战略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农村教育有着新的发展,这也要求教育政策继续创新.创新农村教育政策需要新思维、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