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晨 《党史纵横》2011,(7):30-31
游学异国 思想启蒙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9041年,14岁的李汉俊在其胞兄李书城(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的挚友吴禄贞(兴中会会员)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李汉俊极为聪明,学习东西特别快。他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让人很难分清他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在日本,李汉俊主修的是工科,但他却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十分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郑磊 《党史博采》2009,(7):51-51
<正>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举行,会址设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出席者包括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  相似文献   

3.
记中共“一大”唯一的工作人员王会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7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积极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天,上海小组代理负责人李达将安排各地代表来沪食宿、选择开会地点、安全警戒的工作交给了妻子、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王会悟。年仅对岁的王会悟深感担子不轻,但她毫不迟疑地接受了这一光荣使命。王会悟经过考虑再三,觉得开会地点放在李汉俊家比较合适。李汉俊与其兄李书城同住一幢小楼,位于贝勒路树德里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书城是追随孙中山的左派,此时他已赴湘诸兵援鄂。在这里开会无疑最安全。王会摇把自己的想法与李汉俊商量时,李汉俊微笑着问:‘你是…  相似文献   

4.
郑磊 《党史文苑》2009,(9):56-56
1921年7月23日晚,中同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举行。会址设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寓所,出席大会的代表包括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  相似文献   

5.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建》2007,(1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  相似文献   

7.
正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洋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来门7个地区共产党早期组织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出席了会议。中共一大会址,是幢石库门楼房,建于1920年秋。当时为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上海代表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诚的寓所。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建  相似文献   

8.
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值此李汉俊烈士牺牲80周年之际,笔者对建党时期李汉俊思想进行初步梳理和探究,作为对革命烈士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重要成员,中共“一大”的组织筹备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汉俊什么时候脱党,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汉俊的脱党,我认为要弄明此事的原委,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分析一下当时李汉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况,而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当事人的想法。事实上李汉俊这位我党早期的杰出理论家,他的想法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肤浅。笔者根据相关材料解读当时李汉俊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对李汉俊离党一事的是非曲直作一些自己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正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国内各地党组织和旅日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是: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的58名党员:上海的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邵力子、袁振英、林伯渠、沈雁冰、沈泽民、杨明斋、俞秀松、李启汉、李中,北京  相似文献   

11.
党章的诞生     
《实践》2016,(6)
正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来自7个省市的13名代表,齐聚李汉俊之兄、社会名流李书诚家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山东的邓恩铭、王尽美;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广东的陈公博;日本的周佛海;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会场陈设简朴,但气氛庄重。会议进行到30日晚上,代表们正在开会  相似文献   

12.
正1921年的一个夏日,口音不同、衣着各异的14个人陆续从后门走进李汉俊的住所——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李公馆,他们与李汉俊在一楼餐厅围坐在一起,酝酿着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成立中国共产党。早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多个早期地方组织,其中便包括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是如何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党前后又做了哪些工作呢?本文试为读者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0月31日上午,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瞻仰一大会议室原址时,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前,习近平一一列数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姓名,说到"李汉俊也牺牲了",讲解人员特地介绍,李汉俊1927年就牺牲了,革命烈士他是第一号。被称作党的"产床"的一大会址原系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的公馆,一大代表李汉俊则是李书城的胞弟。如果说李书城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产床"的话,那么李汉俊就是党诞生的一位"助产士"。在建党伟业中,兄弟俩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 ,也曾是编辑马克思主义丛书的地方。现我们特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史料详细披露如下 :党的“一大”召开之前的一个月 ,即1921年6月24日的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就刊登了《<新时代丛书>编辑缘起》这条消息。这条消息说新时代丛书的通讯地址在“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 ,这里虽然指明了地址 ,但没有指明人名。树德里106号至108号正是李汉俊和李书城的寓所。李汉俊是中共“一大”代表 ,他的哥哥李书城早年追随孙中山 ,是老同盟会会员 ,参加过辛亥革命 ,也曾任北洋政府的陆军…  相似文献   

15.
李汉俊脱党与被开除党籍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汉俊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共"一大"后不久,李汉俊就离开了上海,从此他便脱离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将其"开除"出党.李汉俊为何脱党?又为何被开除出党?文章认为李汉俊被开除出党,原因是个人性格、政见上与陈独秀、张国焘的分歧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张国焘对于他的打击与迫害.  相似文献   

16.
1920年初.陈独秀为筹备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曾约陈望道、李汉俊、李达和茅盾等人。到其位于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的寓所谈话。茅盾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会见陈独秀。  相似文献   

17.
《党史天地》2007,(10):F0002-F0002,F0003-F0004
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8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3人:李汉俊、李达、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今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李汉俊牺牲80周年纪念。李汉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人物,曾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誉为中共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如果说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历来有“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之说,那么说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由于李汉俊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合作,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毫不过分的。李汉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毛泽东、李汉俊、李达、张国焘、刘仁静、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13人代表着全国各地50多名党员。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炎黄春秋》二期姚松蛟先生的文章《"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功与过》(以下简称姚文),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现对李汉俊脱党是否是因"屡遭"陈独秀"打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向姚先生求教。姚文在叙述李汉俊虽然脱党,但脱党后并不反对党,仍参加进步组织,支持北伐革命行动,最后遭桂系军阀杀害,是正确的。但姚先生在谈到李汉俊脱党原因时却说:"从客观上看,他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一,屡遭打击,以致消极而自动脱党"。笔者认为:陈独秀与李汉俊之间(也就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书记与代理书记之间),工作上分歧有,"政见不一"也有,是事实。但李汉俊"屡遭"陈独秀"打击"却不是事实。李汉俊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是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他对政治经济学有特别的研究和兴趣,又是上海当时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星期评论》的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