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苗族习惯法作为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另一种文化现象和知识传统,仍然在苗族社会中普遍存在。虽然其形式和内容均发生了较大发亮,但其至今仍然影响着苗族地区国家制定法的拟订和实施。所以只有深入了解了湘西苗族习惯法及其演变,才有可能在湘西苗族地区贯彻好"以法治国"和"少数民族自治"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写了两个爱情悲剧:翠翠父母的悲剧和翠翠自己的悲剧。通过分析悲剧成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重构精神家园的努力,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尤其具有超前意识,具生态文学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切实提高湘西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推进湘西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应构建一个湘西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新模式: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两类主体齐头并进;施以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新旧结合,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儒学自先秦到现代,经历坎坷,却充满生命力。古代虽有"独尊儒术"之荣耀,现代却有"打倒孔家店"的悲剧,而当今"孔子学院"又遍及全球。儒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小至家庭,大至社会,更乃至世界,都有儒学的踪迹。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当代文坛公认的一代巨匠,其代表作《边城》更是象征其文学成就的一座顶峰。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中篇小说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更是将我们带入了山河壮丽的湘西风情,领略边城世界流光溢彩的自然之美。作品通篇饱含了作者的自然意象,而这正是贯透全篇的主轴。《边城》的核心是要展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美,作者正是利用了状写自然的几近白描的笔法,圆满表达了这一意愿。  相似文献   

6.
青年的代际群分,往往总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加以界定。与"80后"为主体的"鸟巢一代"有所差别,上海世博会造就了"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海宝一代",青年人在志愿者的大旗下聚集,他们秉持志愿服务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一代的风采。由于世博会是面向未来的盛会,"海宝一代"其实更加是世博后的一代。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悲剧与西方悲剧各自不同的生成背景、思想倾向、艺术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为"悲剧"找到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杰出剧作家亚瑟米勒的代表作,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它粉碎了美国社会的"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话,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普通美国人梦想的破灭,走头无路,走上自杀之路的悲剧故事。作者用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和美国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都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也渴望发财,成功,飞黄腾达,而剧中的人物悲剧的结局,也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民情的诗意化与人际关系的理想化大大不同于匪患绵绵、尸骨累累的真实的湘西。这不是沈从文编造的现代神话,乃是一个作家文化选择后的道德努力。沈从文爱美丽,也爱永恒;爱世界,也爱人类,这种爱闪烁着关爱人类未来的宗教情怀。沈从文从愚野边陲的湘西来到大都市后,产生一种对城市文化的幻灭感反而时常以乡下人自居,他一面以嘲讽的态度鄙弃城市中人由怯懦、虚伪混合成的苍白生活,一面开始用抒情的笔调来描绘充满野性真诚的湘西风情,并由此对文明社会所引为自豪的"秩序"和"美"表现厌弃,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和加快社会的健康发展。介于此目的,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者能够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受教者善于并敢于创造知识的能力。而如今的高等教育却没有真正的起到这样的作用。譬如大学教育中的"管占教巢"将本应是学术氛围浓郁的圣地变成了一个污浊的半社会化之所。大学教育中教育和管理方式的单一,将本应是舞动青春之火的一代又一代人僵化的送向社会。大学教育体系中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又将很多本来只应是青春期平静中的一次小的波动演变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为此大学教育应加快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为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尽到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家长权威、亲情、金钱、舆论等因素的排除分析,认为《边城》中爱情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边城里的民风民情造成人与人沟通的障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并进一步探讨湘西世界民风民情的历史构成,以此分析沈从文创作背后内心世界的隐痛。  相似文献   

12.
对于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以前的论者大多探讨其不俗之处,但黛玉在其悲剧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的"人"的魅力也是令后人为之倾倒的。其悲剧精神之雅美、性格之挚美、爱情之凄美在她为人做事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大学原本是知识的圣地,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在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中逐渐沉淀下来的自由、理性成就了大学的文化。而如今的大学在全球化、市场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三重夹击下,渐渐远离知识圣地,逐步发展成为了与快餐文化"相媲美"的"知本"超市,传统大学文化在大学的快速发展中慢慢消逝。此刻的回望是为了唤醒传统大学文化之魂,反思是为了寻找重塑大学文化之道,使大学文化复归那一泓清泉,给浮躁的社会一个导向和引领。  相似文献   

14.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把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保证企业的持续和谐稳定发展。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胜利精神一直引导鼓舞着一代代石油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与工作中的"情"、"理"融合,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与工作中的"义"、"利"融合,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与工作中的"真"、"善"融合,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中的"堵"、"疏"融合。  相似文献   

15.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奥菲利娅在多个层面上加深了这部杰出剧作的悲剧性深度:她既体现出身为女性的悲剧———在父权制的钳制下,女性只能沦为"沉默的他者",在男性家长语言的询唤声中塑型自我主体———更展示了身而为人的悲剧:人内在的中空昭示出人类在欲望着拉康所谓的"他者的欲望"的同时丢失了自我及其主体性。然而,疯癫却帮助奥菲利娅脱离了父权制及其语言控制的强力,使她获得了话语权,同时还奇异地跨越了表象和真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天渊。  相似文献   

16.
冰心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她的散文以爱母亲、爱自然、爱童心的思想主题和简洁凝练、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冰心散文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她的散文创作以爱为思想主题密切相关的.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冰心散文建构的爱的哲学深深地抚慰着渴求爱的心灵.冰心的爱的哲学并不是凌空构筑的,它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其中,泰戈尔的思想学说对她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共有资源并非没有"产权"。共有资源的利用和村民之间可以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就可以摆脱传统理论假定的"公地悲剧"。  相似文献   

18.
从奥运会到世博会,从"鸟巢一代"到"海宝一代",从"80后"到"90后",中国青年在志愿服务中长大成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用参与实践谱写青春乐章。重大事件成为青年成长的重要里程碑,火热的青春激情需要在参与和奉献中释放。中国青年用行动证明他们了自己,志愿精神必将在更新一代人手上弘扬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李晓艳 《工会论坛》2010,16(3):155-156
施托姆在《基尔希父子》中,从市民家庭着手,探讨"维系市民社会、同时又压制个人自然情感"的市民规范:基尔希父子反目、家庭分裂的悲剧是作者对市民规范的文学性反思。同时,儿子作为市民规范的牺牲品,对与代表这种规范的父亲发生冲突深感后悔,这表明处于市民社会的作者施托姆,实际上仍认同当时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集体,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人为本"必然要求"人权入宪"和全面确立宪政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加大民主政治发展的力度以适应并推动经济实现新的发展,比如要注重发挥宪政的经济功能。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迫切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推动政党宪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