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守贞是一种社会建构,在父权制传统中,身体与性、与女性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在现代仍然选择守贞,仅仅关注其被他者(如社会规范)通过话语实践构建成主体即守贞被建构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女性主体的自我选择,从关怀伦理学角度分析,女性的道德选择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杰弗逊镇是一个规训社会的缩影,权力关系渗透到政府、法律、宗教、家族等等社会机体中,后者运用各自的话语对违背规范和越界的"他者"予以规训和惩罚。爱米丽所住的大宅也是对她进行禁闭和驯化的规训力量,然而"规训社会"并非"驯服的社会",反抗和权力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爱米丽做出种种努力反抗来自外界的规训力量,但她已经内化了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思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自我监管的魔咒。不过,在发现无法逃脱人们对她"末代贵族代表"的定位后,爱米丽也借助父辈的独白型权威话语消解了新时代的权力话语对她的规训,为自己谋得一个小小的尽管是封闭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女性生存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镜像理论是拉康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我们理解他主体理论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认为,镜像是“我”在他者中投射出来的虚幻的象征物,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投射,进而创建了具有独创性的自我理论体系。自我以镜像阶段为起点,而后通过对镜像及他者欲望的认同、语言的异化而成为一个异己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张晓燕 《工会论坛》2008,14(5):151-152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作家群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他被认为是当代男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在他笔下,无论是渴望逃逸的自领女性,还是事业痴狂的追求者,亦或欲望诱惑下的堕落者,这些城市女性在欲望的挤压下趋向焦灼不安、矛盾困惑,以致放逐精神追求,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与自我价值的失落。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在她的游记中显示出迥异的叙述策略。在欧洲游记中,她尽力遮掩自己的女性作家身份,模糊自己的文本控制者地位,让叙述者处于边缘地位。在摩洛哥游记中,文本叙述者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在这里,东方"他者"衬托出了根深蒂固的白人优越感,并催生出一种彰显自我的强烈冲动。华顿游记中叙述策略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出当时西方白人女性作家特有的性别意识和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6.
拉康从"镜像阶段"理论出发,指出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真我"。拉康提出的主体理论认为,主体中包含着"他者",主体是在不断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成的。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审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发现教师的形象压抑了学生"真我"的发展,并得出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拉康认为,主体是分裂的,主体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他者。主体是在不断地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成的。主体从出生到真正开口说"我"这一过程,其实是经历了相当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拉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体的发生过程,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主体间性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实践过程中长期缺位,因此从拉康主题理论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8.
莫里森的《宠儿》中,主人公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次重复自己黑人奴隶般非人的遭遇,亲手杀害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用震惊社会的弑子行为宣告了自己对野蛮的奴隶制的反抗,同时也标志着自己作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在男性霸权和社会压制双重枷锁下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和重新建构。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中展现的也同样是一位女性在异族中遭遇背叛和欺辱之后,用杀子反抗社会、复仇的悲剧,体现了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两部风格不同的作品却都渗透出了女性在面对所谓的"法"的社会制度时,那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而进行的重塑自我主体的悲剧性抗争。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对女性和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应该拒绝她们的身体以及她们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超越女性的他者性,梳理女性主体意识。生态女性主义则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妇女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工程,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以其大量具有开拓性的优秀戏剧作品,对戏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誉为“悲剧之父”。他的唯一保留完整的《奥瑞斯忒斯》三部曲,通过对人、神世界错综复杂关系及其变革的描写,反映了处于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由僭主专制向奴隶主民主制过渡时期的古希腊社会风貌,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剧作家的命运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大师田纳斯.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它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剧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想要努力与生活抗争以获得幸福,却最终事与愿违。她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女性只有从思想及经济上真正获得独立,才能扭转自身命运,因此,深受男权社会影响的布兰奇所做的不彻底的反抗无济于事,她的命运注定了是场悲剧。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存是需要体悟的,但更需要他者的承认。自我只有在他者的承认中才能把握生活的内涵,体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属人的社会,需要架构一种承认关系,这种承认关系不单单是认识或情感意义上的内在要求,更是文化积淀的一种生成,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展开和实现。承认关系也体现了对自我的反思与感悟以及对他者的一种定位,对人本质的一种深层的注释,同时也内含有主体从自我生存意志出发对他者生存的一种体验。  相似文献   

13.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4.
在经验研究中常常会发现,女性学者偏好选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女性话题。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趋势发现,性别与研究方法偏好之间只是阶段性的相关;诸如父权制、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等“想象的他者”是女性学者构建理论解释的重要切入点;而研究关系中,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情感剥削”与研究客体对研究主体的“权威依赖”,对于具有“天然优势”的女性研究者亦不能幸免,继而引发了对质性研究本土化及学者自省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曹禺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对这些形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她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努力,其命运最终都走向了悲剧.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集中反映了曹禺的以同情妇女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些女性形象也说明: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只能靠自己的独立,否则就会丧失自我,而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潘金莲这个重合了受害者和害人者双重身份的女人成就了<水浒传>中一段颇为复杂的爱情悲剧,也使其成为了一位具有特色的悲剧性人物.究其原因,社会环境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她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性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对于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以前的论者大多探讨其不俗之处,但黛玉在其悲剧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的"人"的魅力也是令后人为之倾倒的。其悲剧精神之雅美、性格之挚美、爱情之凄美在她为人做事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宋艳 《工会论坛》2009,15(1):154-155
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是: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盲目崇拜。正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9.
勒内.笛卡儿,近代法国大哲学家,他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命题,奠定了近代哲学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唤醒了主体意识的觉醒。他把"自我"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建立了"明白清楚"的真理的内在标准,并进一步推导出关于心灵﹑物质的确定知识,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一次转折给西方哲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使之难以摆脱二元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红与黑》是一部通过爱情故事而写成的政治小说,更是作家对大革命以来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对人的处境及心灵进行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小说主人公于连"英雄梦"里的核心成分是自我实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世俗野心与名利欲望。他曾有意仿效伪君子的伎俩,但最终保持了心灵的纯洁。于连的慷慨赴死,在人文意义上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现实人生的悲剧,赢得的是在生命激情中完善的高贵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