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米一 《浙江人大》2011,(7):33-35
作为掌握公权力的政府官员,其个人隐私并不能与一般民众等量齐观,而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渡。如何让官员从"衙门深深"走向公开,进而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需要一系列制度来规范。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问政节目是拓宽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表达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平台。然而,从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等现象,不为公众所期盼,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度和执行力。对此,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应当予以重视和纠正。克服回避心理回应公众关切网络问政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同一时空中构建了政府官员和公众面对面对话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网络的普及、公众事件在网上的强势传播及社会对网络事件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官员与其身份不符的言谈举止、服饰用度甚至表情细节,经过网络的搜索链接、评论解读和跟帖传播,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关注,不少官员由此受到查处,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得到解决和纠正,这使不少人对网络监督刮目相看,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人大监督不如新闻监督,新闻监督不如网络监督,这就有点片面和极端了.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民意既可以提升平等意识,加强公共事务监督,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公共决策公正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民意"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热词,并成为政府部门各级官员关心的话题。由于网络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传播速度快、言论相对自由等特点,网络民意已经逐渐被作为监督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报》2012,(12):25-26
<正>津国土房保办[2012]112号市内六区、环城四区房管局: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共租赁住房审核、配租程序,强化"三级公示"和公众监督,根据《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津政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共预算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公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了解政府如何花费自己的纳税钱;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理念在提升,越来越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更加注重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在这两者的合力作用下,预算开始从"神秘的宫殿"走向阳光之途。人大作为预算审查批准和监督的国家机关,如何让公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大》2011,(21):36-36
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建议,因公共事件被问责的官员复出应提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他认为,现行的官员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监督力,会极大削弱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曝光和网友围观的强力氛围下,一些腐败官员会更加"隐蔽",这导致反腐查处难度加大时下,最给力的反腐力量莫过于网络。从博客到微博,从飞信到微信,网络搭建的媒介新平台,正让"监督亮点"无处不在,让"反腐触角"无孔不入。相较于过去单一化的反腐监督手段和模式,网络媒介上的"技术赋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舆论监督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无数网络草根个体问政热情高涨,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给官员们带来了一种新媒体环境风险随着媒介化社会趋势的确立以及风险社会的到来,政治沟通的基础性功能日益显著。面对这种新的环境,一些政府官员不能与时俱进,使自身陷入网络风险的漩涡中,不仅给个人发展,而且对政府形象都造成负面影响。有鉴于此,网络流行着所谓《中国官场的新十大警示》:"接受采访不讲胡话,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商务应酬不戴名表,公务活动不开名车,基层视察不打雨伞,发表大作不抄名文,与人约会不发微博,寻花问柳不写日记,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  相似文献   

10.
官员所享有隐私权的内容应以相关公共利益为度量分界。只要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都应该晒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正>与"天花板"官员对应的另一群体观察引言2009年12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引起各界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党政官员群体中。不少官员向本刊反映,对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地板干部"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主要群体,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诉求更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行政问责复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在重大公共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频频复出,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官员"闪电"复出凸显了我国行政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造成极大破坏.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复出机制,维护行政问责制的严肃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已逐步由"行政管理"走向"公共管理"。其中,媒体监督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社会力量,也越来越成为影响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现如今,接受媒体监督已不是愿不愿而是怎样接受和如何作为的问题。因而,要学会适应它、享受它。在确立新理念中"享受媒体监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  相似文献   

14.
官员所享有隐私权的内容应以相关公共利益为度量分界。只要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都应该晒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5月上旬出版的第12期《人民论坛》杂志的封面,赫然印着一个大标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当读了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后,发现这篇文章把网络与官员的关系以及当前官员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16.
人大动态     
深圳重大案件处罚要先请公众评议《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近日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决通过。设立综合执法公众评议制度,对重大案件处罚前邀请公众评议是务例的一大亮点。条例确定了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文明执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04,(8):44-44
从国际范围内看,官员收人与财产的申报制度通常被称为“终端反腐”制度,其意味着将权力与权利监督深入官员的私人领域,使官员个人与家庭财产暴露于上级与公众面前,彻底消除官员非法所得与“灰色收入”的藏身之地。1995年《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终端反腐”制度建设迈出了第一步。然而,事实证明,1995年颁布的《规定》已经远不能有效实现“保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3,(6):89-89
周晓丽在《行政论坛》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对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政策的监督、调整和执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由于网络参与的去责任化、非理性问题,同时又为公共决策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和影响。为此,在实现现实与虚拟公共领域的融合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引导和法律规范,使网络空间在公共决策中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干部要不要实行监督,干部自身要不要接受监督,监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问题本是毋庸置疑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然而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却十分淡薄,甚至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监督是对干部的不信任、出难题、挑毛病和找岔子,既损伤干部权威,又增添工作麻烦,于是千方百计逃避监  相似文献   

20.
游伟 《民主与法制》2013,(31):59-59
公开透明是检验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接受民众监督的重要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过问案件登记、说情干扰警示、监督情况通报等制度。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违反规定程序过问案件的情况和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情况,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