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玲 《传承》2011,(2):80-81,84
受制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有限性的影响,在我国息诉止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完善受到制约。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规定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有限性问题,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有限性问题:一、法律对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二、从制度设计和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上来讲,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应当允许当事人有条件地反悔。三、司法确认制度的启动条件限制了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机会。四、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结果限制了人民调解协议通过司法确认途径获得强制执行效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调解——反悔——上访——再调解——再反悔——再上访……很多简单的矛盾纠纷,就这样在周而复始的反复中一拖再拖,矛盾不断激化,最后成为信访重点督办案件。2007年1月,甘肃省定西市中级法院联合定西市司法局创设了非诉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制度,结束了当地长期以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调而难结的历史。非诉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制度改革推动人民调解制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减少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讼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改革的先行者定西市中级法院,还是将定西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的最高人民法院,都面临着程序问题的瓶颈。改革者希望,非诉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制度的建立和推广,能够成为法院诉讼文书和司法统计改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作为一种全新的民事司法程序,为人民调解协议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但目前我国司法确认制度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性质定位、受理范围、审查方式、司法救济等基本问题,有待立法机关、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部门等准确判析并共商举措,以使司法确认程序得到规范化、可持续化的发展和运行。  相似文献   

4.
付剑 《人大论坛》2011,(5):28-28
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该法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作用、地位及法律效力进行了明确。2011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出台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司法确认程序。这是今后人民调解协议的依据。其对促进人民调...  相似文献   

5.
古代官民调解联动解纷方式是"三调联动"事实上的传统渊源: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在古代表现为州县中的州县官调解;公安机关委托调解、法院委派委托调解与古代的"官批民调"相似;司法局(所)对人民调解协议的行政确认、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与古代官府确认民调协议、在诉讼中采纳民调意见等做法相似;国家机构与民间组织的各种联合调解与古代官民共同调解相似。"三调联动"诸多因素的古今相似反映出国家与民间调解联动解纷具有某种规律性,这一规律的根本机理在于社会和谐的共同追求、化解疑难纠纷中情理法的综合适用。  相似文献   

6.
吴晓燕  赵民兴 《人民论坛》2012,(11):180-181
美国社区调解制度是以解决婚姻家庭纠纷和社区邻里纠纷等人际纠纷为目标的非司法纠纷解决机制的典型代表。研究美国社区调解制度对于改造和完善我国的社区人民调解制度,实现我国司法纠纷解决机制和非司法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沟通和相互补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注     
《政协天地》2011,(7):44-45
行政调解活力亟待激活 调解属于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包括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种类型。今年1月起,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明确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8.
吴春雷  杨立明 《前沿》2011,(4):103-106
在我国的纠纷解决方式中,法院审判和调解的法律效力得到了以监狱、公安机关和法院本身为代表的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以及行业调解等以非国家名义作出的调解协议、仲裁裁决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多大程度的法律效力,则取决于法院对他们进行司法审查后,是否用外在于它们的法院执行力进行支持和确认,这也是人民调解协议、仲裁裁决等法律效力偏弱的原因。因此,如何在相关试点及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各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效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执行和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行和解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在执行程序中的运用,由于立法的纲要性,导致了理论上的良好意愿和实践中混乱、对权利人显失公平的不平衡局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赋予执行和解协议以执行力,而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司法审查确认其效力为执行和解的效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宪法所确认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它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独特优势,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红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组成人员和代表对区司法局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11.
形成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良性互动关系,利于实现通过多元化渠道解决社会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改进和强化对行政ADR的引导和司法审查工作,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最佳突破口:借鉴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强化对行政ADR效力的认定;总结劳动纠纷仲裁工作的经验教训,对特种类型纠纷,如果当事人没有经过人民调解或仲裁程序,就把行政ADR作为法院受理民事纠纷案件的前置程序,予以规范;改进和完善对行政ADR的司法审查工作,同级法院对行政ADR原则上实行一审制的形式审查,如要对协议或裁定(复议)所涉及的实体法律关系进行审查,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才能启动,形成行政权与司法权运作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史卫民 《理论月刊》2012,(1):114-116,138
行政调解历来就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政性、专业性、综合性、权威性、自愿性、非强制性的特点。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应包括部分行政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件、在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与行政职权有关的民事争议案件。应对行政调解协议基本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现状进行改革完善,使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效力、公证执行效力、支付令效力、司法确认效力,并允许约定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相似文献   

13.
稳定与和谐是中国走向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人民调解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与诉讼机制的脱节,导致人民调解未能充分发挥社会效能,其司法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故此,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探索人民调解与诉讼机制的有效衔接形式--司法ADR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制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刘旸 《传承》2007,(8):99-101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很有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是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好的方式之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向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使得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必须做到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转变思路,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建设,制定明确的人民调解工作程序,明确调解协议的效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颇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之一。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必须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组织的定位,注重组织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明确调解协议的效力,从而使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调解制度,因其具有简易迅捷的解纷方式,能够吸纳国民个别合意的规范集合以及一个具有反思性和柔韧性的社会控制结构,被认为可以较好地适应转型、变动期的社会需要。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组织载体和最重要的实践样式,考察其生产与流变的逻辑,探明其成长预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分期为基本的论述结构,分别阐明各阶段人民调解这一制度在行政场域、社会场域、司法场域、进而在政治场域中的位置及变动;而正是不同场域的话语系统、知识体系以及权威类别,表明了人民调解组织生产及变迁的动力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历史悠久,在中国法制建设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地位,对纠纷解决以至于社会治理影响深远,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调解的作用出现了明显下降。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对人民调解的对象——民间纠纷作出明确界定,因此对民间纠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民调解法的顺利实施,而且有助于防止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机构相互推诿案件,对保护公民权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繁英 《前沿》2010,(24):100-102
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时代需求。通过对各国调解制度的分析与比较,有利于我们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从而更好地建构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人民调解制度需要从加强立法,规范调解行为;建立专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完善审前准备程序,实行调解前置;妥善解决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的预警去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诉调对接是综合解决社会矛盾的改革尝试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索,诉调对接机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还未能触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里的深层次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人民调解制度如何独立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分流社会矛盾、缓解法院压力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易清 《湖湘论坛》2009,22(1):89-91
谢觉哉人民调解思想形成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发展于建国初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涉及到人民调解的意义、方法、方式、依据、误区以及调解与审判的关系等。研究谢觉哉人民调解思想,对今天我国人民调解的实践及其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