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燕 《探索与争鸣》2002,(10):28-29
“内部人控制”指作为企业管理层的经理人,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持有本公司的股份,但由于自己拥有特殊的地位而掌握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控制权。“内部人控制”是国企改制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国有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导致有些“内部人”利用经营决策权来实现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损害股东权益,产生企业经营的低效率。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警觉的问题,它暴露了企业改制中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制度性和功能性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的弊端我国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经过资产剥离、分拆…  相似文献   

2.
王海峰 《人民论坛》2010,(9):280-281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研究,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映。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可以采取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即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创新和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人事制度问题,又是约束制度问题,更是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而言,它是一个产权制度的问题,只有从产权层面去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才能够深刻地认识内部人控制的本质,从而找到一条可行的解决办法。解决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革解决好对经营者的任免、约束和激励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权力机构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公司经营者与股东利益冲突的公司治理命题,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讨论和法律改革的中心,并随着美国公司治理文化的输出主导了世界公司治理学者的思路。面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一公司治理的基本命题,不应囿于英美国家舶来的公司治理思想,而应结合我国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发生路径的特殊性,寻求解决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尹晓冰  汪戎 《思想战线》2012,38(5):101-105
行政干预之下的内部人控制,使国企存在着效率损失和资源配置错误等一系列必须解决的问题。控制国企内部人控制的基础,是分析清楚内部人的控制权利益机制。构建普通国企的内部人控制收益模型及三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模型,有助于对内部人控制的行为特征加以合理分析,从而为控制内部人控制提出破除制度障碍、搞好顶层设计和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论快递     
吴厚庆:要利用好“内部人控制“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采用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思路是不可取的。一是因为控制“内部人控制“违背了经济和法律准则。二是因为控制“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很可能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三是因为控制“内部人控制“会损害其必  相似文献   

7.
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概念是由美籍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1994年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企业中独立于所有者(外部人)的经营者(内部人)利  相似文献   

8.
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国企形势严峻,据资料表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呆死账及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至少在12000亿以上。90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是三分天下即三分之一赢利,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亏损,到了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亏损面大达到2/3。到了1996年和1997年便出现了整个国有工业净亏的严重情况。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就是,对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监管不力,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消除国企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是国企改革过…  相似文献   

9.
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灵华 《湖湘论坛》2002,15(1):74-76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上市改制不彻底,股权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在不少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全部由集团公司一家来行使,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内部人控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形式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形备而实未至。有资料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比例高达35.5%。一些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上市公司和大股东长期人员、财务、资产三不分,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对企业发展极为…  相似文献   

10.
集团企业基于股权控制的非公允关联交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企业代理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股权分散下股东与经营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在股权结构集中的环境中,利益冲突主要存在于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此时所衍生的代理问题是控制性股东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从关联方转移资产与利益的倾向。企业集团控制的代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股权控制的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未产生分离时,控制性股东在经营公司时,既可能产生正的激励效应,也可能产生负的壁垒效应。在较低的所有权水平上,控股股东的侵占能力和程度随股权比例的提高而增强;但当所有权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控制性股东和公司利益将越趋于一致,由关联交易等隧道效应产生的机会成本也越大,机会主义资产转移侵占行为和非公允关联交易会减弱。控制性股东常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二元股份结构、多重持股及各种股权结构的综合运用等手段,使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使其控制权大大超过所有权,在增强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操控能力的同时,降低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机会成本,产生更严重的代理问题。控制股东的投票权偏离所有权幅度越大或所有权较少,它的侵占动机越强,非公允关联交易越多,公司的价值越低。  相似文献   

11.
两权分离的陷阱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企业的弊端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通过改革,一大批企业因获得经济自主权而获得生机。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企业为追求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不惜让所有者大量亏损甚至高额负债。 股份制企业特点是,所有者分散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非常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特别是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规范,立法的滞后等原因加剧了内部人控制,导致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国有资产流失的本质是公有资产向私有资产的转移,它的最大危害性是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一些经济主体从国有资产中无偿索取资源,国家又不断强制性地从经济体系中抽取资源进行补充,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使整个经济过程无序化。因此,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十分严重,发展下去会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有股减持办法的出台,对于一直困扰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有了一点动 作。国有股减持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产生了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对经理人激励与约 束机制的强化等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陈伟民 《理论月刊》2007,(5):165-167
通过对政府与经营者讨价还价模型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是政府与经营者就内部人控制程度的谈判中,经营者不断的向政府多要价,政府不断的进行还价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讨价还价谈判中,反映谈判双方耐心程度的贴现因子大小决定了双方在谈判中讨价还价能力。政府之所以在与经营者的谈判中作出让步,是因为政府的贴现因子小,而经营者的贴现因子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对策思考陈卫平·张思群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模式,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国有企业公司化进程中,国家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逐...  相似文献   

16.
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国有银行体制转轨的路径选择应该是股权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革和放开行业管制的市场结构改革并重的综合改革,当前要警惕其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出现强化行业的行政垄断,由“内部人控制”演变成“外部人控制,”损害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银行业应该全面对内资、特别是民间投资者开放,对外资的开放须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情况看,要实现遏制企业“内部人控制”,构筑企业合理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目的,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当前应该建立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体系,切断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的利益联系,规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建立独立董事的市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顾剑 《求索》2006,(10)
和谐社会的核心本质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利益公平分配问题。竞争性行业的薪酬遵循市场机制规律,而垄断性行业的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不仅是收入差距的问题,更在于有效约束行政权力。将“权力要素”逐出经济活动和分配过程,关键在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民主和法制进程以及对国有垄断性行业监管水平是实现利益公平分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臻玺 《前沿》2003,(4):44-47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是造成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建立的源头 ,而国有股减持由于多种因素 ,一直未能顺利推行。因此 ,想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的“源头”问题 ,目前还缺乏政策支持。我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其目的是通过此举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本文拟从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发挥效用存在的障碍入手 ,提出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科研的实现过程,对科研质量管理有效控制对于科技成果数量形成、科技成果质量提高、科技成果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质量作用的日益重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现象。应树立质量控制“预防为主”的观念,把握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主要因素,对科研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