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转型,道德的结构与功能也应该实现转型。但现实是,我们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建设的方式都未能及时实现这种转型。时下,道德与社会生活之间尚存在着很大的隔离感,这样一来,道德便难以发挥其规范和指导民众生活与实践的作用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发轫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道德建设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也经历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回顾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我们今天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思考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历史定位、基本思路和发展方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11周年,今年的9月20日是第十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应该说,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成果丰硕,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神州大地,争做“好人”蔚然成风,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群星璀璨……当然,在看到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道德冷漠、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时有发生,特别是“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影响十分恶劣。这些现象影响范围虽然有限,但无疑对巩固道德建设成果,推动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等道德建设有力举措的实施和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的不断提升,社会的道德风气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4.
理性看待道德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影响恶劣,侵蚀道德良知底线,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现状的讨论和争议。人们对道德失范现象的担忧甚至愤恨,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出于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理性评估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社会道德一片迷茫,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媒体报道的特点是往往会比较突出某一些现象,当然用意是好的,会引起关注,但是如果把媒体上比较凸显的一些例子夸大,好像中国社会人人都已经没有道德,大概没有那么严重。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6.
从“扶不起”反映的群体无意识到频繁出现的“最美”现象中人性光辉的绽放,从染色馒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到欧兴国老人“活着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的执著坚守,从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碾压多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援手到拾荒“老太”毫不犹豫地伸手施救,从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到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道德注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面对冰火两重天,人们扪心自问,是社会太坏,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善良?是权力太蛮横,还是我们自己太漠然?是企业太强硬,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不管怎样说,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待和信心。那么,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现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呢?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7.
游伟 《民主与法制》2013,(33):66-66
近些年来,公共道德问题令人堪忧,不断引发社会关注。人们不问断地提出“道德滑坡”的种种警示,并将“道德重建”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当一些公民出现危难状态,而在场人员又不予施救的事件被媒体频频报道后,更是频遭谴责。而每当这时,就总会有要求法律介入或者予以司法严惩的呼声。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改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也日益重视,但社会风尚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公民道德意识还不够强,社会上违反公德和职业道德的现象还不少,特别是一些“经济人”还缺乏“道德人”意识。为此,在当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道德行为同时要求相应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可以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来概括。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这样一些作为社会存在的条件是刚性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忽略这样一些条件,把道德仅仅看作个人应该坚持的道德操守,或者道德责任义务时,就有可能滑向道德说教: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道德社会结构。因此,一种道德行为实际上和它的社会条件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建设要把道德环境建设和自身的伦理信仰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8-13
地沟油、黑心棉、塑化剂、瘦肉精、毒豆芽、黑心棉和近期发生的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和江苏好心司机救老太反遭诬陷等事件,频频为道德亮起红灯,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能否简单地从一些个案或者一些案例的发生就断言“道德滑坡”、“道德倒退30年”云云了呢?编者在“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现场才真正感悟到了主流道德的力量。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等一些不文明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相当严重,提升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借助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关爱帮扶全国道德模范的契机,探讨道德建设理论,高扬道德旗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和整体的过程,它是每一个国家都力图追求的目标。过去的发展理念只是狭隘地看待发展,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社会付出了很多代价。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我国今后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应该是本质的一致和实践的一致。道德的制度化不仅影响各项政策的制定、实施,也影响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度。加强道德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两个月前发生在广东佛山的那段血色记忆还依然清晰。2岁的小悦悦在一家五金城内相继被两车碾过,此后的7分钟,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相救,由此引发网友对冷漠者的谴责和对国人道德整体下滑的忧思。如今事件已近两月,旧事重提,不是为了戳开伤疤,而是希望在当初的全民激愤之后,对法律、道德以及社会建设诸问题再作些冷静而理性的思考,以防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痛。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社会无序状态,为商业贿赂等提供了土壤。商业贿赂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势必降低政府行政效率,激发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恶性畸变。因此,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鉴于此,我们在北京、烟台等地对公务员和社会公众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现状,进而为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何德强 《人大论坛》2011,(11):22-22
沸沸扬扬的天津许云鹤案,判决结果让社会一片哗然,舆论一边倒地置疑法院判决。之所以被人们长久热议,归根到底是因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大众“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着社会良知和道德,传递着人们对道德建设的渴望。时至今日,该案虽已喧嚣渐止,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分化和整合的重要方面,无视这一点,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分化和整合就得不到完整和科学的说明。笔者认为,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整合也是一种客观的和基本的事实。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的凸显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尤显迫切,同时也十分艰巨;二是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整合应该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个单位的道德建设,是由领导干部来引领和指导的。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则是由这个社会的领导干部集体来引领和指导的。要抓社会的道德建设,就必须先抓领导干部集体的道德建设。领导干部喜好美好道德,群众就会不令而行;领导干部不喜好美好的德行,再唱高调也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11,(11):18-19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人们以修德作为立身之本,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让人瞠目结舌,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必须紧急制闸的时刻。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最近,温家宝总理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提出了“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要求。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晓禾写了《道德文化建设的“短腿”问题如何解决?》一文。为此.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8.
李建华  蒋林峰 《求索》2012,(1):92-94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多途径选择过程,而社会道德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道德意义在于实现社会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公民道德;我国有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体系和丰富的道德治理经验,这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道德基础;基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管理创新应注重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健全道德文化引导机制、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刘布弱 《创造》2002,(4):11-11
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关于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已宣传、教育、引导了五十多年了,然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然面临社会信用危机的严酷现实,(社会信用危机对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大限制作用是非常清楚的。)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那么崇高、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为什么只能喊在嘴上,而不能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上?现在到了该认真反思和总结这些年来我们在道德建设上的路径和方法的时候了。据笔者看来,这些年来,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徘徊…  相似文献   

20.
冯兵 《青年探索》2006,(2):32-34
当前我国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青年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状况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等原因,也呈现出一些诸如知行脱节等值得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当代青年的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对于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