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民间社会是一个以地域和权利为纽带,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运行逻辑和规则的自治体,民间法作为一种社会秩序,虽然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国家正式法律制度的影响,但它是在国家法以外自发生成的规则体系,是民众自己而不是国家机关意志的外化形式,它出自“民间”,反应现代民间社会的需求。从现代民间社会自身的建设看,必须依照现代市场规则的要求整合民间法资源;民间法还应当建立起向国家法主动输送制定法“半成品”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浅论民间法     
陈昊 《工会论坛》2008,14(2):143-144
本文对民间法这一法律现象从其概念、渊源、特征及发展趋向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民间法是在社会生活中,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在民间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调整特定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并以此维持的一种社会调整规范。民间法具有习惯性、地域性、私法性、文化性四方面的特征。在我国的法制建没中应当重视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民间法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两个层面,即学理上和实践的生活经验层面上,多维度探析民间法在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进而为将民间法"名正言顺"地引入法治建设的轨道上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民间法司法运用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民间法引入司法审判,首先面临的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是对民间法司法运用的价值进行论证。司法的场域运行表明民间法在司法中强有力的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以及对司法解决纠纷功能的重视,民间法司法运用的价值不是被夸大了,而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司法实践中,民间法的价值具体体现在:有利于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推进和谐司法;有利于顺应主体社会生活的权利要求,维护法律权威;有利于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达致善治。  相似文献   

5.
正【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五十):民间法研究的理论提升】民间法研究作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在我国法学界开展已经有年。但它至今在我国主流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相当有限,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的法学教材几乎不给其任何地位。所以如此的缘由在于:一方面,是法学研究的对象和重点使然。从对象讲,法学研究的对象被界定为法律现象,这里所谓法律,悉指以国家为前提而制定的法律,即便那些肇始于社会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法是以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态出现的,表现为社会主体的诸种社会权利欲求;法律则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制度化的、实在的规范体系,国家权力是其后盾。把握法和法律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既是学理上的需要,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兴起的民间法研究表明,民间法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社会规范或秩序,在法秩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作为学术研究,我们必须对民间法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追问.本文通过哈耶克关于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论,法律多元论以及国家法的有限性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证明民间法存在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民间法的纠纷解决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法在纠纷解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最为主要和权威的纠纷解决方式。但是在国家法的社会实效受到置疑或者难以发挥理想作用的地方,民间法就往往对权利冲突或纠纷的解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整着在冲突纠纷中受到破坏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权利并保证义务的履行,维系着民间社会的秩序。民间法通过其独特的纠纷解决机制、调整方法和以规范形式体现的乡规民约,和国家法一道构建了社会的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   

9.
民间法与法律接受都具有的主体间性使得二者具有相契性,并因此民间法在法律接受中的作用得以发生。民间法在法律接受中具有三种主要的、独特的作用,即作为社会主体进行价值衡量的尺度;整合法治资源;培育自身生长点。这些作用的发挥不仅可以在法律接受中勾连整合民间法与国家法,还可以实现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同时,这些作用被社会主体的法律接受行为串联成为一条"作用链",共同促成"良法善治"的法治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民间法研究之于中国法学:意义与方法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时的中国法学正行进在多元路向上。民间法作为法律的社会化阐释方式,一方面作为法律多元之一而有利于法律的多元本质阐释,另方面作为媒介法律与社会的方式而助益于解决法律内部的逻辑困境和实现法治。民间法要以法源等方式和途径在制定法中凸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才能助益于法治的实现。民间法研究不仅以条分缕析的问题意识、疑难思维突破和弥补系统论法律思维方法的局限性,而且在其中渐进的、点滴的展现和型塑着作为法的目的与价值素材的时代精神及其自身,因而从思维方法和目的与价值两方面不断型塑和提升着中国法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民间法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习惯风俗长久演变而来的逐步制度化的规则,具有地域性、非正式性和内生权威性等特点。虽然民间法与正式的国家法有所不同,但它在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解决婚姻家庭矛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应当重视并有效地利用在社会中起实际调整作用的民间法。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分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解决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探索民间法司法适用的合理性,对我国法律继承和法律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律作为一个变量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较大的差异。而在法律分布数量较少或不均衡的地方,恰恰是民间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就决定了民间法与国家法既有相协调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因此,在法治建设中应当谨慎权衡,尽可能的消除规范适用中的冲突,从而实现法律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的民间法面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制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司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家法律与乡土逻辑的冲突,这成为当前建设农村法治的瓶颈问题。为缓解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需要在司法的层面上明确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条件、场合与方法,从而使法律解释具备本土化的民间法面向,这对于通过司法支持基层自治、通过司法审查制约民间法的合法作用、缓解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和紧张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间法研究之潮起,反映出学界对中国法治之路更为深层次的探索。然而在民间法研究中,语言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习惯法、传统法、非官方法、活法、行动中的法等概念往往与民间法概念交织一起,不加区分而随意使用,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民间法研究走向深入,因此急需完成对相关概念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不知法不赦来自一句古老的罗马格言。此原则强调“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有害的”,行为人对于法律认识的错误,并不能成为其逃避惩罚的借口。美国司法判例中的“不允许对法的不知”原则,被认为是刑事程序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原则之一。二战以后,随着人类社会日益进步和各国刑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一古老的原则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严格坚持不知法不免责导致了一些不公正的审判的出现,许多国家的刑法典开始对此原则进行修正。不可避免的法律认识错误可以免责,而可以避免的法律认识错误只能减责。  相似文献   

16.
民间法话语在中国的命运与西方知识引进运动是紧密地勾连在一起的。虽然“圜道”秩序生成模式和政治主导型秩序生成模式构成原理不同,但都不存在国家法与民间法对立问题,民间法话语被构建、衰落和兴趣都与西方知识/理论在中国、中国开展的民族国家构建和现代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民间法话语在中国命运的研究,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变迁与话语力量的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与意义视角看民间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兴起的民间法研究热点表明以国家法为中心的单一研究对象和规范分析方法正在受到冲击,法学研究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之中。文章分析和比较民间法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注重从功能视角探究规则的普遍性规律的自生自发秩序和强调由特殊性生活样态所构织的意义世界的地方性知识,指出了这两种不同视角之间存在的视域交融。  相似文献   

18.
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民间法研究得以展开并深入发展之根基,因此有必要对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一番考量。文章将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置于多元框架下考量,分别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法律教义学有效性与社会学有效性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探讨。文章认为,在寻求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架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性沟通、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动态平衡、法律教义学有效性与社会学有效性的适度兼容中,彰显了民间法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司法过程中民间法法源的位阶研究,实际上是对民间法跨越法律方法之桥进入司法场域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探讨,但对置身于法律移植进程中尚未历经严格法制时代的传统文化坚韧的转型国家而言,必须对民间法法源的位阶予以高度关注并将其限定并运作于现行法治的程序轨道中。  相似文献   

20.
治安案件调解作为结案的一种方式,对于平息当事人的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治安调解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和治安纠纷案件的特点,探讨民间法引入治安调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得出将民间法引入治安调解是破解当前治安调解难题的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