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昌朝  胡令远 《求索》2013,(7):176-179
本文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视角,论述东盟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东盟安全共同体形成中的三个阶段:冲突形态、安全机制和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以"东盟方式"供给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有其他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东盟方式"的溢出效应为东盟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颜欣 《理论月刊》2023,(6):25-33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和地域概念,就我国而言,包括南亚、南太平洋、东南亚等区域。东南亚是中国周边的重要场域,对东南亚的运作成效对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的检验,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愿景与实践,有着相应特征与共性。规则、责任、意愿、过程共同组成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框架,四者缺一不可。不过在现实运作中,“邻里”矛盾和分歧、大国竞争和博弈、周边内生性因素及周边机制拥堵在不同程度上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造成一定阻碍。基于此,不断完善和健全周边基础性秩序与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搭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长效机制、在周边时空结构中注重周边构造的过程建构及加强周边命运共同体知识生产成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阶梯与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韬钦 《湖湘论坛》2023,(3):113-124
当前,县域公共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供需匹配问题,以该问题为视角,对县域支撑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公共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县域公共文化产业同质化发展以及“闭圈式”发展现象严重,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这些都是供需结构与资源错位的表现。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构建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多重对应及循环体系,并认为要进行县域公共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厘清四个关系:从供求机制出发,厘清县域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关注补贴机制,厘清直接扶持与间接扶持的关系;优化价格机制,厘清短期改革与长期改革的关系;引入监督机制,厘清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向丽 《长江论坛》2015,(4):68-73
本文以湖北来凤县为例,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供需特征、矛盾、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地方性和现代性并存的特征。供给上,民族地区尚未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建议加强供需调查、保障经费、聚集人才、城乡分步实施、立足资源,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我们要通过提高文化供给效率、健全村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以市场化、多元化文化供给模式来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卫生议题正处在当前全球治理的突出位置,其核心是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供给。作为新兴负责任大国,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日益重要的引领者与公共产品供给者。中国通过多边、区域、双边等多元路径实现供给,国内与国际逻辑趋于统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但在供给体制、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新时代中国卫生外交需着眼于全球治理趋势,立足于自身实力与责任,通过提供更多全球卫生公共产品来推动全球卫生领域的良好治理,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衡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和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滞后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陷入供需失衡的窘境。农民需求表达路径的断裂、供给主体的错位和供给方式的单一以及现有公共品供给决策体制的弊端,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寻求实现供需均衡的可行性路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周边安全环境息息相关。努力营造良好周边环境是中国当前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国周边安全困境深层次原因,并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提出了解决中国周边安全困境的方法,强调文化,规范,认同,互动,制度在我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为解决中国周边安全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中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管理是突发事件中各参与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过程。突发事件打破了系统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改变了系统的价值分配模式,使公共产品呈现"高需求、低供给"的非常状态,这决定了突发事件中公共产品具有时间属性、空间属性、层次属性和权利属性。突发事件改变了人们的需求层次,不同的需求层次要求不同形态的公共产品供给。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需要不同形态的公共产品;但具体到某一特定阶段,某种形态的公共产品需求会占主导。由于突发事件中公共产品需求的多变性和形态的多样性,公共产品供给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有效参与、协调合作,以建立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我国的周边关系和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的周边关系和安全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首先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外部关系的自我认定,自我定位,在对外关系中和国家的安全决策中是很关键的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1.
加大对西部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建设的力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西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农业税取消后,西部基层政府财政支出困难,无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基本需求的公共产品.而西部五省区又存在着长达数万公里边境线,靠近亚洲政治敏感地带,少数民族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的80%.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时,迫切地需要我们对这一区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更多关注.并从战略高度,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思考和认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防公共产品的提供起源于政府"父爱主义"的强制性。由于国防的特殊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公民对国防的需求偏好都无法准确确定;即使能够确定,那么按照消费者意志决定的国防供给水平也将有异于国家安全所需的必要水平;政府高层作为国防的决策者,具有"代替"公民进行决策的能力。国防的强制性特征决定了我国在国防供给上要以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城市化速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入新世纪后,中国城市化实现了加速发展,以年均1%以上的速度推动城市化进程。这无疑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城市化通过加大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为工业化提供就业载体和推进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等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过快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种正负效应引发了中国城市化如何才能合理发展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当既是高速度又是均衡化的速度,即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下,各种城市化要素供给与需求实现均衡所达到的速度,包括由城市就业弹性所决定的城市就业供需均衡,城市建设面积弹性系数要求的城市化土地供需均衡,城市公共物品供需均衡和城市均衡发展中公共管理制度供需均衡。论文最后就国家如何引导城市化高速而健康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形成了公共产品的城乡差序格局。虽然改革开放后这种趋势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不足以撼动已经固化的格局。当前供给格局存在主体模糊、性质不分、需求表达渠道不畅、财政供给体制及基层政权体制的偏向性等问题。为了使农村获得均等化、均衡化的公共产品,国家必须把县域作为一个基本的供给区域或单位,以提高供给的效率、回应性、差异性,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而且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县域供给已经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有在省直管县、扩权强县及县域经济发育基础上在全国推行的现实逻辑。农村公共产品的县域供给,需要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性质分类区分供给责任主体,加强对县域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使县域财政成为公共财政,培育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直接民主,反映农民的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是“9·11”事件后国际形势急速变化的一年,也是我国周边国际环境继续好转的一年,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国政府坚持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双边和多边友好关系迅速发展;我国加强了与本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和政治安全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尽管我国周边的个别地区有恐怖主义组织在肆虐,一些地区出现了紧张局势,区域性经济合作进展仍有限,但总的来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安全倡议是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安全形势日益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具体呈现。全球安全倡议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呼应的“六个坚持”,实现了国际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积极落实全球安全倡议,需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坚持维护、切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张红霞 《前沿》2004,1(11):241-245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 ,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 ,把握机遇谋和平 ,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8.
田进 《长白学刊》2021,(2):32-38
新冠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应该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哲学范畴当中加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审视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了政治哲学原理。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家共同体安全构成威胁的时候,就变成了公共危机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激活了共同体的精神生命;另一方面,国家共同体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形成了以精神生命为支撑的"免疫系统",从而实现对国家共同体安全的防护。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共同体的"精神生命"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当中加以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空间因素具有非中性特征,对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的范畴,根据我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公共产品供给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中公共产品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针对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区域差异显著、内部结构不科学等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完善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手段;二是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实现公共产品的合理供给;三是加强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中央向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手段。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文章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 ,认为一方面我国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个性化 ,而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乡政府和村委会 ,往往无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 ,从而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供给不平衡 ,并进一步剖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矛盾及其成因。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 ,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