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向世界阐述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向外部展示真实、立体和全面中国的内在需要。当前,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着机遇:理论维度,真理性和道义性的统一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主动;实践维度,实力增长和世界贡献相呼应提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底气。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意涵彰显存在现实困境:协同发声不足以至话语聚合力分化;学理阐释滞后以至话语说服力弱化;呈现方式单调以至话语感召力钝化;信息技术劣势以至话语辐射力窄化。为此,需要从话语底气、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及话语传播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探索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规范构建的国际法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国际法向度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构建,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是物质基础,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是思想基础,实现国际社会正义是道德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构建应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即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道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包括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为目标。国际法治是法治理念的国际实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应实现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协调与互动,明确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宪法》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现存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崩塌。中国应时顺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解决当前的全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需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以及“人的解放”思想相统一,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理念、新的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为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类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紧迫感的伟大构想,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和平发展、国际合作、普遍安全、文明交流、全球共同治理、总体稳定与均衡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共享文明成果、共同富裕发展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是向世界阐述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回应外部对我国种种质疑和误解的内在需要,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现实之举。但当前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进行顶层规划、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话语传播能力、积极拓展公共外交传播新路径、科学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研究中,大多研究聚焦于政府外交,往往忽视了政党在连接国内政治与国际外交中的作用。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政党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相同、理念自洽且功能互促,但在现实中,中国政党外交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交往对象的非稳定性、政党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当前"一带一路"中的政党外交经验为依托,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传播价值意涵,扩大共识基础;强化顶层设计,理顺各种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交流模式;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外交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根据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述可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平等与共享的指导原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维度、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维度、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维度和世界发展和平维度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维互动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规划:首先使区域内国家具备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合作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共同利益基础;其次发展形成合作与法制相对稳定的责任共同体;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解决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需要各国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加深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化交流互鉴代替文化隔阂冲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加强国际执法安全合作,共同提升执法能力,一直是公安部党委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我国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提出,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等概念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对我国系统性开展国际执  相似文献   

10.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政党责任,包含意识形态责任、政治责任和治理责任,三个维度贯通政党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政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多重逻辑耦合关系,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逻辑困境。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实践者,其国际引领责任在意识形态、政治、治理三个维度得以充分彰显,并进一步延伸和体现为“程序性责任”,在多层次、多环节展开。中国共产党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责任,需要把握好责任义务与权力利益、政党责任与国家(政府)责任、国内责任与国际责任、引领责任与共同责任等关系,秉持公平正义,发扬斗争精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左翼政党交流合作,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全球化时代共同难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庄严承诺和独特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将全面促进国际人权价值、国际人权理论、国际人权规范以及国际人权合作的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应顺势而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联合国人权机制,形成国际人权对话合作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人权治理,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切实提高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于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和事实,是对资源有限与发展无限的人类世界根本矛盾的深刻洞察。国家的地理位置、生存空间、对空间的把握能力及地缘边际利益关系是地缘政治思想的核心内涵,地理位置、边际关系、权力优势等是其斗争逻辑的主要内容。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明显提高,地缘政治的斗争逻辑已成人类命运的阻遏力量,人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因时而出,必将开辟人类命运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14.
王联 《人民论坛》2020,(3):42-45
近10年来,民族主义不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继续蔓延,也在一些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抬头。就国际政治而言,美国、欧洲等地日益突出的单边排外行动,似乎预示着世界政治有可能重回大国竞争、民族主义对抗的老路。在全球化时代,对民族主义最为有力的回应应该是大力弘扬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备、内涵丰富、要义深邃、意义深远。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形成的文化沃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形成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形成的现实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形成的国际条件。它的产生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新成果树立了楷模;它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大旗,是党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为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17,(3)
<正>一、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一论述不仅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人类发展问题和前途的新思考,体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继承和时代创新,也是回应全球困境、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方案.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内在一致性.人类命运共同体里的公民是自由人联合体里自由人在当代的具体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独立性认识"为认识基础是自由人联合体以"自由个性认识"为认识基础的创新发展;自由人联合体追求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美好生活向往"是契合时代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李海亮 《人民论坛》2011,(12):28-31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文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文明冲突理论,另一种是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对话理论。只有加强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景。  相似文献   

19.
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乎全球治理的具有战略高度和世界情怀的宏大时代课题。从全球治理现实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球治理理念表征着全球治理的多重挑战,其现实指向性是在全球治理中维护共同利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有着质的不同的治理方案,无论是从人类制度的多样性来看,还是从中国在国际体系内的发展目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来看,都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寻求替代现行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只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治理方案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并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支持不同国家增加相互依赖性、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以及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强烈意愿。当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存在来自国际体系中国家利益导向、脆弱的主权争端以及不同国家异质的文明、宗教与发展水平的限度。为进一步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各国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推进,包括深化地区合作,培育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机制建设;发挥专业性国际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次区域、区域和全球多层面充实国家间关系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