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领导者如何处理与下级、同级的关系一、正确处理同下级的关系1、正确处理用人与用权的关系。首先,凭能力领导,不凭权力压人。尤其是在处理下级之间的利益问题上,要公平合理,对事不对人。2、把握平衡艺术。上下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2.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参事室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关键要营造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敢讲真话。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能够包容不同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讲真话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在现实生活中,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欠缺包容和宽松的环境,欠缺敢讲真话的环境。何以见得?有的人不愿讲真话,是怕讲了真话得罪人。这个人,可能是下级、同级或者上级。得罪下级,怕丢选票;得罪同级,怕难相处;得罪上级,怕丢乌纱帽。因为真话  相似文献   

3.
协调,就是根据办公室的地位、作用和领导的授权,加强上级、同级和下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联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而办公室的协调工作就是指办公室日常工作中,调节上下左右的关系、互相配合工作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如何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袁金牙领导者通常所注重的关系,就是如何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即服从上级的领导,理解上级的处境,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得到上级的支持、帮助、关怀。尽管这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考虑这一方面,是很不全面的。这种思维只考虑了处理与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人们对上级人大与下级人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联系、指导的关系和一定意义上的监督关系,同级人大之间没有法定上的关系,这无疑是正确的。随着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和地方人大工作的深入,同级人大之间,上下级人大之间,越来越多地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同级人大和上下级人大之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横向交流。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人大常委会之间互相访问,互相座谈讨论,有的还把互访活动  相似文献   

6.
党政干部应当学会“自我照镜”,即通过自我检查,严格约束自己,做到廉洁自律。以人为镜,可以辨优劣。党政干部在党风上的表现,势必通过其周围的上级、同级和下级的各种反应“显露”出来。可以说,每个党政干部周围的上级、同级和  相似文献   

7.
徐文秀 《今日浙江》2009,(23):62-62
时下.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有一种现象:上级对下级常常顺着、宠着;下级对上级往往捧着、迎着;同级对同级时时哄着抬着:对明摆着的不良习气或歪风邪气也常常是忍着、让着,等等。这种相互逢迎讨好、吹捧抬举的习气影响很坏,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8.
《浙江人大》2012,(10):58-59
2011年底,在县乡人大换届中,湖南省某县人大常委会会议,鉴于下属某镇镇长当选有拉票行为,作出了对该镇人代会选举结果无效的决定。有人认为,地方各级人代会的选举结果不属于人大的决议决定,上级人大常委会无权撤销。江苏省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孙轩柏上级人大无权撤销下级人代会选举结果上级人大能否撤销下级人代会的选举结果,必须先搞清楚上级人大与下级人大的关系。根据我国宪法及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上级人大与下级人大都是国家权力机关,上下级人大之间是法律上的监督关系、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和工作上的联系关系。在组织上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这是人大机关与政府机关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情绪智力在领导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有效的管理者能有效解决组织冲突、协调成员关系、改善组织氛围,促进组织绩效提高。对于领导者来说,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占其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情绪智力对于领导者成功地完成领导任务,达到自己的角色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杜德权 《人民论坛》2010,(7):268-269
情绪智力在领导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有效的管理者能有效解决组织冲突、协调成员关系、改善组织氛围,促进组织绩效提高。对于领导者来说,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占其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情绪智力对于领导者成功地完成领导任务,达到自己的角色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吴明新 《人事管理》2000,(12):38-39
所谓同级关系,是指在领导活动中,同一层次的无行政隶属关系的领导者之间或领导集团之间存在的一种平行横向关系一般来说,同级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同一组织内党务领导与行政领导之间的关系;二是同一领导班子内副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三是同一组织内同一层次上的不同部门的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每一个领导者都面临着如何协调好同级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领导者处理与下级关系的误区领导者处理与下级关系的误区,可分为心理上的误区和领导方法上的误区两大类型。心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1.自负型:一些领导者自负独尊,只相信自己的意见正确,对其他人的意见拒不采纳或轻易否定,以显示自己的所谓的魄力或才能。...  相似文献   

13.
秘书,一般指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但从广义上讲,一切从事机关工作的人员与首长、下级与上级之间都是“秘书”与“领导”的关系。秘书经常工作在领导周围,所以,这些人员的思维水平和方式,直接影响或左右着领导的决策,这就要求广义的秘书工作人员的思维活动应自觉处理好与领导决策之间的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少数干部不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把上级监督视为对自己不信任、不放心,把同级监督视为跟自己过不去、找麻烦,把下级监督视为让自己丢面子、失威信,不仅不配合支持监督,而且千方百计逃避、拒绝监督。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对于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刚有苗头的时候就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事实证明,一名领导干部越是主动欢迎别人监督,越是自觉接受监督,就越能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行得端、走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少数干部不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把上级监督视为对自己不信任、不放心,把同级监督视为跟自己过不去、找麻烦,把下级监督视为让自己丢面子、失威信,不仅不配合支持监督,而且千方百计逃避、拒绝监督。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对于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刚有苗头的时候就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事实证明,一名领导干部越是主动欢迎别人监督,越是自觉接受监督,就越能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行得端、走  相似文献   

16.
最近,某官员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现在,海瑞和彭德怀式的人物太少,不少人对上级察言观色,不敢直言相谏。不单是对上级,同级之间的批评也是隔靴搔痒,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不敢把话放在桌面上,以诚相见。现在甚至发展到对下级也不敢轻易批评。”针对这一现象,他要求干部:“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上级要敢说真话。”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各组织之间是什么关系?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对全国委员会的全国性的决议,下级地方委员会对上级地方委员会的全地区性的决议,都有遵守和履行的义务。”又规定:“中国人民政治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对下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关系。”上下级政协之间的指导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协全国委员会通过修改、解释政协章程并监督章程的实施,规范地方委员会的工作;地方委员会对全国委员会的全国性决议,下级地方政协委员会对上级地方委员会的全地区性决议的遵守和履行;政协全国委员会同地方委…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行考核?在一些地方每到年终岁尾,上级便会对下级进行绩效考核。那么,上级人大真的能对下级人大进行考核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从我国的宪政体制和法律规定来看,不同层级的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的程序而产生的。其中,县、乡两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国家权力机关则是由下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间接选举产生,上下级国家权力机关之间是相对独立、平等的关系,没有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法律上的监督关系、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工作上的联系关系。如果说…  相似文献   

19.
阿嗣平 《当代广西》2004,(11):21-21
当前,有少数党员干部把庸俗关系带入党内生活, 把坚持原则的同志视为“正统”和“不适时宜”、“不讲感情”,导致思想工作难开展,感情交流不真诚。有的同志怕坚持原则会产生积怨, 不好共事,用评功摆好笼络感情,用吃吃喝喝培养感情, 个别的还用权物交易融洽感情,甚至出现了“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 同级之间‘包着’、‘让着”’的庸俗习气;有的“好人主义”滋长,是非面前不开口, 遇到矛盾绕道走,发表意见“顺杆爬”,原则问题“打哈哈”。讲感情乃人之常情,也  相似文献   

20.
途径一目标理论是在伊万斯和豪斯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研究领导者在其影响下的下级行为有效通达工作目标途径的一种领导方式。有作为的领导者,应下大力气研究自身的领导风格、领导方略,及时研究分析自己所处的领导工作环境,去帮助下级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担当起“领导者”的责任。显而易见,作为一名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能够影响下级的满意感、动机和行为。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在当前的干部队伍中,无论哪一层级领导,能够有这种意念并身体力行的,并不多见。显然,借助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