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他就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策略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开创了大国外交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主要有: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努力发展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改革;继续坚持发展党际关系的方针;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贯穿习近平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的一根红线。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内容分析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五课"中国的外交",包括两个框题内容。第一框"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两个主要内容:第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具体内容。第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大势,明确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帆 《人民论坛》2010,(8):38-39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逐步走向更加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然而,东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国平衡外交模式无疑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国平衡战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寻找有利的外交机遇。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以"新型大国关系"、"亚太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在维护国家利益等问题上形成了外交新风格;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重大倡议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新风采;外交领域因此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就。在这些新变化、新动向背后,中国外交新方向正在逐渐明朗化。未来中国要制定新的大国外交战略,要在确定战略目标的同时,推进战略指导思想的调整和战略方针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主场外交因对东道国具有主场优势而倍受各国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时推出并大力推动中国主场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举办了十多场重大主场外交。通过主场外交,中国充分阐释、有力践行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方案,创建、升级了某些对话机制,既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和魅力,也积累了举办主场外交的经验和信心。今后,中国将举办更多主场外交,要在借鉴和保持既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会议的整体性,分清主场外交的主次,同时要谨防第三方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外交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诡谲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具体而言,"共同体"理念贯穿了习近平的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思想,并由此形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政策。"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论的显著标识,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当前,恐怖主义正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并成为主导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中国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威胁。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外交,改变了前期中国反恐的被动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鞠桂萍 《人民论坛》2015,(2):196-198
文章从外交新思想、新格局、新风格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新的国际视野,突出强调我国对外工作如何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突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认真领会和掌握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对我们把握国际形势,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地位的极大跃升;然而好景不长,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下降并最终丧失。本文通过对1941-1945年中国大国地位得而复失历史演变的原因剖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拥有的"大国"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地位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中国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傲立于世界舞台,必须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以敌我分明、对抗冲突、零和博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大国关系正逐渐被以相互尊重、协商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所取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以尊重为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对比新旧大国关系内涵、特征,剖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条件,分析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投资的国家从发达国家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展中国政局的不稳定、与中国及他国关系的变化等现实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现实的政治风险。本文,笔者以中国对缅投资为例,认为中国对缅投资的风险只要存在缅甸民主化进程下的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中国企业无视缅甸地方势力割据的现状、缅甸转向大国平衡外交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等三个方面。要想减少在缅投资所遭遇的政治风险,中国企业需要重视在缅公共关系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健全投资项目政治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等,同时,中国政府应当辅以价值观外交,为中国在缅甸的利益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华锋 《桂海论丛》2006,22(6):63-65
当今国际社会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的全球性国际社会。这启示中国应当在坚持符合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原则基础上,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与塑造和谐国际社会为目标,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融入中做到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并重,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灵活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份,着力处理好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充分了解新时期中美战略博弈的复杂性,充分估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习奥会"正值两国政府换届之后,在当前国际安全与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美两大国如何平衡彼此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如何共同开创"主导大国"与"崛起大国"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共同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而不是分庭抗礼,备受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外重点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起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环境五大领域,兼顾双边、区域、周边、全球多个层次的思想体系。未来中国主动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行稳致远,把握"七个平衡",注重耕耘周边、"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大国协调"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七国集团(G7)是由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即美、日、德、英、法、意和加拿大共同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论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七国集团越来越朝着引导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宏观政策走势的方向发展,原来的“富人俱乐部”正在演变成为“大国论坛”。由于俄罗斯加入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讨论中国是否会加入现有的八国集团。七国集团,包括七国集团机制下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成立的二十国集团均加强了与中国的接触。2003年胡锦涛主席应邀赴法国埃维昂参加七国首脑与发展中国家的讨论。从2003年9月份,七国集团已四次与中国进行财政副部级对话。2004年10月,中国财政部部长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将首次应邀参加与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的对话。2005年中国将作为东道国举办二十国集团会议。加强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大国的合作是中国多边外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发展与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的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后,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新的外交战略决策,既体现了对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论继承,也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当今中国国际外交战略新特点的综合体现。因为,它不仅延续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我身份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拓展了新的外交战略的博弈范式。  相似文献   

19.
安昕 《友声》2013,(3):29-29
<正>7月18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中协人才技术交流咨询中心承办的"中国国际友好志愿者"项目出发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友协副会长谢元、中协主任郭全胜、中国国家汉办以及新闻界代表共50余人出席活动。谢元副会长在致辞中宣布第一批"中国国际友好志愿者"启程前往斐济和危地马拉,开展国际志愿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形成与新中国外交实践紧密相连。面对西方重围与大国围困的外交困难局面,毛泽东指出退让没有出路,必须以斗争求和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他强调“不两面作战”,在美苏矛盾中捕捉到改善中美关系的契机,同时回到阶级分析方法,将“美国”与“美帝国”区分开来。毛泽东使用“三个世界”取代“冷战”的概念,以在美苏夹击中打开胜利的局面。他认为全球治理有“两套逻辑”,应该探索出一条“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的援外模式。毛泽东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对于观察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矛盾、外交实践和“一带一路”建设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