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荆世群  王文兵 《求索》2012,(8):218-219,171
养生是指根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以便实现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所谓养是指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尤以"生生之谓仁"为要。人的个体生命是由身、心、性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因此,养生包括养身、养心与养性三个层面。养身是养生的基础内容和首要步骤,为养心、养性提供了基本条件,养心则是养生的核心,为养身、养性提供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养身、养性的方向,而养性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为养身、养心提供了伦理保障和人生意义。因此,养生是养身、养心、养性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此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胜者强     
作为一名干部,虽然职务有大小,分工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德”的约束。人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官”,就是强调为官时不能忘记修德,以德润身才能以德应事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干事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相似文献   

3.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史南飞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曾指出:在量子力学和古代东方哲学之间“有一种纯粹逻辑方面的类似性””。从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新视野,深入探索和弘扬中国传统哲学宝库中的思想精华,是一个宏大繁重的研究任务。笔者在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儒家思想给予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庄哲学则是养生命的智慧。养生一直是研究《老子》的一个重要思路,而更有人认为“养生”一词源自《庄子·养生主》。今天,老庄哲学和道家的养生理念正在为很多中国人所效法。尽管,关于中医仍然有很多争议,但是民间却有把中医奉为圭臬的趋势。这些传统的养生理念能够解决当下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吗?  相似文献   

5.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卫建友 《前进》2001,(9):24-2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提出的科学的治国方略。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构筑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官”,治“官”先治腐,治腐先修德,应当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条基本工作思路。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7.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养生——仁者寿,儒家养生的理想目标(一)如何修德怡情养性修德是养生长寿的根本。而孔子比《内经》早几百年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即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的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孟子·离娄》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立世最尚修身,当孔子的弟子樊迟向他请教如何修身时,孔子回答:“崇德、修慝、辨惑。”即崇尚好的道德,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一事当前,先辨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看到别人好的品德,主动想想自己是否做到了。达不到,要设法赶上去。如果看见人家有不好  相似文献   

9.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12.
在古中国,官学不分,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者与官员都属于“劳心”与“治人”一族。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则首为“心性之学”,以固“修身”之本,秉承“达己济人”的做人原则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要铭记一条向学、为人、做事的“生命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相似文献   

13.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14.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少年中国论     
经过百年奋斗,今日中国具备了少年体格、少年自信、少年前景,梁启超所呼唤的少年中国已经转化为美好现实。少年中国的最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硬实力的复兴与软实力的复兴。这是民族之梦,也是个人之梦。还要看到,少年中国正面临成长的烦恼,需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外,主要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走好和平发展道路;对内,主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好和谐发展道路。为此,少年中国需要培育少年精神,养志气、去骄气:养朝气、去暮气:养静气、去躁气:养勤气、去奢气,只要人人永葆少年中国之精神,一定能够实现少年中国之梦想。  相似文献   

16.
赵大鹏  孔兆政 《求索》2007,(12):49-51
古代中国是以礼为治的社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规范体系是礼,而不是法。中国古代是在刑罚的意义上理解“法”,传统的法只是儒家伦理精神制约下的辅助之物,缺少自己的独立品格。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确立法的形式正当性理念。  相似文献   

17.
壹 治身与治心并重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在养生问题上,曾国藩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总结。他力图做到身心并治、口体兼防,要旨是养生以治心为主,以不药二字为准。他曾在家书中指出了具体的治心与治身之法。  相似文献   

18.
1、“文气说”:文学生命论中国古代文论很强调文学作品如同有机生命体,应当充满健旺的生命力。所谓“文以气为主”、“诗文者,生气也”,倡导的就是这种生命力。中国古代的“文气”说,导源于哲学的“元气”论。元气论认为,气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它是自动的,它起初是混一的,后来分化为阴阳,再后来分化为天地男女、四时五行(这一环节,各家描述稍异),再后来化生万物;人禀“精气”而生,  相似文献   

19.
养生与修德     
养生之道 ,从古至今 ,浩如恒河之沙。就其重要性而言 ,则以修德为上。谈到修德与养生的关系 ,大多数人会认为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 ,或认为即使是有联系 ,也无关紧要。其实 ,修德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下面简要谈一下修德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在一定层面上 ,修德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这是长寿的重要因素。品德高尚的人 ,胸怀坦荡 ,无忧无虑 ,吃饭香甜 ,睡觉踏实。做了好事 ,受到大家的赞誉 ,心情愉悦 ,一生快乐。孔子也说过 :“仁者寿”。相反 ,如果不修德 ,品质恶劣 ,做坏事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 ,四邻不和 ,同事关系紧张 ,家庭危机 ,这样…  相似文献   

20.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它是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故又称“黄老之治”。老子曰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就是说 ,明古之理 ,可以治今之事。[1] 今天 ,我们研究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并借鉴蕴涵其中的现代管理意识与领导方法 ,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提高现代领导水平和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启迪性。一、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所谓“黄老之学”是指战国时期形成的道家学说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 ,既讲道也讲法 ;“老”指老子学说。它是以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