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李虹 《法制与社会》2012,(23):107-108
目前,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我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起来,在优化审判资源、简化(救)济程序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整体效能,但是改革试点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借鉴国外的司法实践,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理模式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晓华 《法人》2014,(7):56-57
正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之时,《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的通过使筹备已久的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呼之欲出。跨区设立、集中审理还是"三审合一"?关于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设立模式成为民间热议的焦点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讨论已久的知识产权法院设立问题尘埃落定。跨区设立?集中审理?"三审合一"?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设计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讨论由来已久,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界就有呼吁设  相似文献   

3.
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知识产权审判情况通报会。昆明中院将涉及知识产权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全部集中到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审理,建立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审判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为适应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需要,北京第一中级法院于今年年初分别成立了知产一庭和知产二庭,将原属于刑事审判庭审理的侵害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案件归由两个知识产权庭审理,实现了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实践为基础,笔者发现其主要优势在于统一案件管辖权和审判组织,但仍存在如改革模式缺乏统一性、停留于法院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瓶颈问题.通过对国外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做法的研究和借鉴,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三审合一"的全面推动、审判组织和案件管辖基础等方面分析我国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现实基础.此外,还要重点考量设立技术法官辅助审判的制度和对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和审级重新区分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宋健 《人民司法》2012,(21):30-35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自2009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即所有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一、二审案件均划归知识产权庭进行集中审理。试点开展以来,在各知识产权执法机关的共同努力下,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司法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尽管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属于新类型案件,侦查、公诉及审判经验均处于不断积累之中,因此,审判中所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时评     
《中国律师》2011,(2):87-87
成都改革知识产权审判体制“三审合一”首宗刑事案在我国西部率先迈出“三审合一”审判模式改革步伐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1月14日公开开庭审理一起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这是成都法院系统推行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体制改革以来,审理的首宗刑事案件。该案由知识产权审判法官、刑事审判法官和知识产权专家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审理。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都需要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诉讼模式,有利于全面把握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标准与范围,从而提升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质量和水平。但因三类案件有各自不同的审判思路和处理模式,案件审理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诸多法律问题。为统一司法尺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三、我国试行知识产权审理新模式的有关实践及其评述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将知识产权刑事、民事与行政案件的审理合并在同一审判庭乃至收归一专门法院,从知识产权自身综合性强、专业性强以及节约审判资源、提高审判效率、统一执法尺度等因素来看,是不二之选。然而,这种“三审合一”模式具体如何操作,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其弊端如何,也是模式改革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自1996年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首开先河,创立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统一归口民三庭审理的“浦东模式”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知识产权审理模式改革的各种新尝试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产权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效指导下,一些地方法院在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力图解决传统的知识产权案件级别管辖、部门管辖不统一的问题。其中湖北省及武汉市两级法院尝试进行了知识产权“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改革实践,并针对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行知识产权案件“三审合一”复合模式的建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知识产权案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对知识产权纠纷进行集中审理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台湾地区于2008年7月1日正式设立智慧财产法院并开始运作,审理涉及智慧财产权利诉讼相关的民事、行政及刑事诉讼案件。其引入的技术审查官、秘密保持命令等新制度对大陆地区试行的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铭 《知识产权》2012,(10):35-39
知识产权关乎自主创新,关乎民族产业的发展,更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国际交往中的经济安全.从1985年起至今,全国知识产权案件增长幅度剧烈.然而国内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模式现状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司法实践领域,三类性质的知识产权案件涉及两级法院多次审理,在法律理论界,学者积极进行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设计,而实务界关于“三审合一”模式的探讨打造了一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但是,知识产权案件存在的交叉问题、确权矛盾和同案不同判的后果却不容忽视.在分析了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现状及德日等国的审判模型后,分别在知识产权系统设置、法理基础、调解原则、确权研究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使知识产权审判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十分必要。本文针对我国知识产权法院建立中的管辖问题、法官队伍问题提出了建议,并认为"三审合一"的模式可以成为过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大凡熟悉知识产权事务的人士,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上海法院是我国最早实施“三审合一”审判机制的法院,这其中,浦东新区法院可谓实施“三审合一”的鼻祖。  相似文献   

15.
江波  喻湜 《知识产权》2008,18(6):64-67
我国主要通过附带诉讼和分离诉讼两种模式来处理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如何完善附带诉讼模式,分离诉讼模式应当选择哪种处理方式,是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保留附带诉讼处理模式,但统一管辖知识产权刑、民事案件的法院审级,明确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是较好的选择。在分离诉讼模式中应当坚持"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但应实行"三审合一"的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杨立新 《人民司法》2012,(21):36-40
知识产权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加入WTO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研究设置统一受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专门知识产权法庭,司法实践中积极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号召,在中院或者有条件的基层法院设立专门知识产权法庭,并积极探索"三审合一"的审  相似文献   

17.
深圳两级法院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体制改革。在该新审判体制下,截至2013年3月15日,全市两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0004件,审结18845件;其中,新收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7030件,审结16057件,新收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122件,审结1069件,新收一审行政案件9件,审结8件,行政非诉审查案件2件。重大知识产权案件不断涌现,比如,美国苹果公司、IP公司诉深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改革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改革启动的随机性和地缘性、改革主体的多元化和内部性、改革模式的非统一性、改革与三大诉讼制度整合的不对称性等方面.同时,知识产权案件的高度专业性、知识产权案件交叉性和同一性、知识产权民事审判的资源优势、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占优等客观情形要求我们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审判组织改革.针对知识产权审判组织改革面对的困境,改革理性推进亟需建立知识产权审判组织改革的基准.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服务,广东法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方式改革。2006年6月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我省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判方式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试行)》,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深圳市  相似文献   

20.
"三审合一"——知识产权案件司法保护新机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广海 《河北法学》2007,25(2):181-185
我国目前由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行政审判庭分别审理相关知识产权案件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模式,已不能适应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建立起将所有知识产权案件全部收归"知识产权庭"管辖的审判新机制,并已取得不错的运行效果.基于此种"三审合一"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优越性,在总结试行经验并进一步完善之后,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