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针对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特殊社会群体,文章提出了改革中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概念,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存在主要问题,论述了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的措施,得出解决改革中的弱势群体生存问题应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段必杨  蒋莹 《思想战线》2013,(Z1):200-203
难民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弱势群体,但是其作为人类的一员所享有的权利是不能被否认的。难民流亡后,其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生存问题,作为正常的负有劳动义务与愿望的社会成员。难民对于工作的渴求是固定存在的。维护国际难民生存权是国际难民保护的前提,而难民工作权的保护,与其生存权的保护息息相关。本文试从难民工作权具体内容及其保障,难民工作权保护立法以及对难民工作权保护的建议和展望等方面对于难民工作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加以浅析,望以抛砖求引玉。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是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趋势。弱势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的各个阶段。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是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实质上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的保护,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体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弱势群体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弱势群体的保护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此现象,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性的法律制度,从而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继续存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制度的构建方面努力.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林思宇  刘香兰 《前沿》2014,(11):144-145
何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我国是否有弱势群体?为什么要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我国对弱势群体目前是保护过度了,损害了强者的积极性了吗?本文拟对弱势群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弱势群体的成因、规模、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目前除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外还要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社会法中所涉及的"政府—企业—民众"三主体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初步探索出以"政府—企业—民众"三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来促进社会法建设的机制,并且分析了三主体在社会法从起草、制定、实施到评价四个环节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8.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07,23(2):91-93
社会法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对预防和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蔓延此类社会问题之呼唤,社会法的目的就在于对贫者与弱者提供法律上稳定的补给、救助与支援。消费法律关系是具有社会法属性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无力调整实质上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行_政法与经济法的调整也不能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保护,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相似文献   

9.
袁媛淑 《求索》2011,(10):163-16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和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权的权利主体,必须通过国家的积极作为去促成其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既关注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又加强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齐延平  陈一远 《人权》2005,(2):58-59
3月19日,山东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权研究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50余名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分别就“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宪法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各论”4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弱势群体的界定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础性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彬 《桂海论丛》2006,22(1):10-12
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等八类人。弱势群体有四个基本特征:低职化或无职化;贫困化;脆弱化;边缘化。要正确认识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弱势群体的存在,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弱势群体给予保护和扶持。  相似文献   

12.
陈红梅 《理论月刊》2006,(5):127-129
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桎梏性因素,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从法律上强化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当今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应当从立法保护、程序保护、弱势群体的自我保护以及其他的保护途径和方法等方面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人权》2011,(1):47-49
当今社会,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孤、老、病、残、幼、贫、困等组成的弱势群体。因此,弱势群体的存在与社会制度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特定社会或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运行方式直接关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哲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宁 《长白学刊》2006,(1):33-37
社会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建构的?从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利益指向;民主的局限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中的效率与平等等视角进行法哲学解读,可以使我们触及不同的理论,正如我们在不同的窗口可以获致不同的景观一样。这个解读的过程能够使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理解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15.
商号权属于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商号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获取利润的重要资源。对商号权的法律保护,不仅是对企业个体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维护社会整体公平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李克艳 《人民论坛》2012,(11):168-169
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社会法定位,主要包含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特殊群体利益保障法制等等。在我国极为薄弱的社会法体系中,相对完备的是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制度安排。目前,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社会立法已先后面世,有的还适时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18.
刘月平 《前沿》2009,(6):113-116
弱势群体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存在利益表达意识缺乏、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得到很好的表达。对此,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同时注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知识精英的利益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景芳 《前沿》2004,(3):99-101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 ,不仅要治标 ,更要治本。这就要求 ,必须从法律制度上予以保护。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大体上可分为立法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中介组织及机构法律援助保护和人民调节保护四类  相似文献   

20.
黄少洪 《传承》2010,(33):138-139
现代残疾人社会福利重视残疾人自身发展,倡导残疾人自立,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的实现。我国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得到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的确认,但是我国残疾人在实现平等就业权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对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我国应当完善残疾人平等就业立法,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行政扶持力度,并扶持加快福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