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美国保护存款人和稳定金融的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存款和稳定金融是美国银行立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目前美国保障存款人存款安全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控制银行风险;2.对存款进行保险;3.联邦政府承担稳定金融和保护存款人的全部责任  相似文献   

2.
钟秋惠 《政法学刊》2007,24(1):29-33
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最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尚存在以下障碍:“资金援助”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差别费率与银行不良资产,金融立法滞后,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我们应从立法体例和目标、存款保险机构、投保金融机构、存款保险资金以及存款保险费率等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向聪 《政法学刊》2006,23(1):9-13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包括存款人道德风险、银行道德风险、监管机构道德风险,而银行的道德风险是其道德风险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我国即将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之际,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立法改革经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通过让存款人、投保银行和监管者都投入一定资源的法律制度安排,加强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控制,同时还必须通过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培育良好的存款保险理念,审慎的监督等其他制度措施与之相配合。  相似文献   

4.
张驰 《法人》2006,(1):10-12
存款保险制度对储户及金融运行的意义在于,在银行发生危机时,对存款人的存款提供全额或部分的补偿,可以保护大多数中小存款人的利益,维护其资金安全  相似文献   

5.
辛颖 《法人》2015,(1):76-77,96
目前全球已经有113个经济体系进行了存款保险立法,中国是主要经济体系中唯一没有进行存款保险立法的国家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我国拟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  相似文献   

6.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治存款保险制度中产生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我国首先应当倡导被保险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经营管理规范;其次,我国应当通过制定和执行限制保险额和保险范围、排除某些类别存款的保险、不足额保险、存款人优先权等规则促使存款人或其他债权人对被保险银行施加市场纪律;同时我国也应特别重视通过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存款保险机构等职能部门执行调控纪律并采取透明度、合理分工和减少摩擦等措施确保这些职能部门恪守职责。  相似文献   

7.
论存款所有权的归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曹新友 《现代法学》2000,22(2):63-66
本文结合两大法系关于存款所有权归属的法律及理论,分析了存款所有权归属存款人的观点在理论和法律运行中的诸多矛盾,认为存款所有权归属于银行,才能为银行运用存款衍生的其他金融关系建构合理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8.
张金宝 《经济与法》2002,(10):40-41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国的金融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人的经济利益和维护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在金融体制中设立存款保险机构,规定存款性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办理存款保险,当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危机或破产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其兑付存款的制度。它是一国政府为了弥补金融市场缺陷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金融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9.
银行存款所有权的归属与行使——兼论存款合同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存款所有权的归属在法律上的不同规定 ,直接导致人们认识上与司法实践中的混乱 ,故对其从理论上予以探讨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物权与债权的不同效力的分析 ,结合银行破产案件中存款人与取回权人的不同待遇、银行信用创造职能的发挥、以及国外关于存款所有权归属立法的经验 ,明确提出存款所有权属于银行、存款人通过让渡存款所有权而享有存款债权的观点 ,并期望统一国内相应立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货币时代的来临,存款的流通性逐渐增强。若将存款等同于存款现金,会使案件的判断陷入“两难”,所以应当将存款区分为存款债权与存款现金,但是有关存款债权的占有,以及存款现金所有的归属一直存在理论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应当明确刑法与民法虽然统一于法律体系,但是因为调整对象、手段与目的的不同,相较于民法,刑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基于此前提,刑法的占有是规范占有,不是民法的事实占有,刑法占有的对象可以包括财产性利益。“占有即所有”原则适用于民法,而不绝对适用于刑法;根据以上结论,可以推导出存款人占有存款债权。存款未被取出时,存款现金归属于银行,若存款被非法取出,存款现金的所有权人是存款人,而非取款人。  相似文献   

11.
刘燕 《法律科学》2009,(3):146-152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本质是固定收益计划,但大多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从而增加了市场风险。国内首例公开报道的银行理财诉讼——汇丰双利存款诉讼显示,在“存款”名义下发生的是“存款合同+期权合同”的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了新的收益-风险分配模式。客户承担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的决策基础是银行的信息披露与风险提示义务。银行如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不仅决定了汇丰双利存款诉讼的结局,同时也是银行个人理财纠纷中区分市场风险与法律责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徐杰 《行政与法》2004,(5):43-45
中国的资本项目目前尚处于较为严格的管制状态之下。随着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应在时机成熟时,适当、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国际接轨。本文调查了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开放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议付信用证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用证的议付问题虽然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中有所规 定,但是并不全面和具体,实践中往往存在对诸如议付的构成、议付行与受益人、议付行 与开证行之间的关系等产生误解。本文结合UCP500的规定对议付信用证的意义与法律 特点、主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议付与出口押汇的异同、议付信用证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 等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存款保险费率是评价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根据每个商业银行的市场表现可确定其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越高表示商业银行的风险越低。这两个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评价本来应该是一致的,但采用多种方法对目前中国上市银行进行检验,都表明其一致性较低。揭示导致这种不一致性的原因,可为这一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村地区信贷配给的现状,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进行理论解释,研究发现: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能够充分解释银行机构的惜贷行为和对农民信贷配给。对农户融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抵押担保和互相监督机制能够消除银行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改变两者的博弈结果可以增进银行和贷款农户的整体利益。由此需要采取缓解农民信贷约束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1996—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指数进行测量,并分析了商业银行外部竞争和所有权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除少数银行外,整体仍偏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效率指数上优于国有银行,而由于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在2003—2005年间两者差距缩小,但近年又有扩大的趋势;伴随国有银行改革与非国有银行发展带来的银行业竞争,对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2009,(4):36-38,94
2007年10月9日,原告王永胜在被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河西支行(以下简称中行河西支行)办理长城电子借记卡(以下简称借记卡)一张,该借记卡为无存折卡,借记卡业务登记表背面附有管理协议书及借记卡章程,载有“持卡人应妥善保管密码,因密码泄露而造成的风险及损失由持卡人本人承担”的内容。2007年12月2日晚,案外人汤海仁等五人到中行热河南路支行的自助银行纲点,  相似文献   

18.
再论跟单信用证条件下的提单担保物权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质押合同成立及生效条件、银行对信用证条件下提单具有质押权的质疑、银行对提单留置权的取得与实行 ,及我国现行法律体制能否有效地保护银行的提单质押权等方面论述了提单在跟单信用证条件下的担保物权性质。  相似文献   

19.
姜南 《行政与法》2021,(2):73-81
除外责任具体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公益和私益的平衡,确保其在及时、有效分散与移转风险,削减社会管理成本的同时兼顾承保人、投保人、受害人三方的私益.《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中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犯罪"的除外责任限定于"致使第三者遭受的损害"不妥,保险公司不应为生态环境损害承担保险责任;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Governments, like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re exposed to risks of many kinds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options how to respond–from bearing the full risk themselves to obtaining full insurance coverage.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governmental risk management in the light of new and increasing risks–such as the liability risk–and the growing sophist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methods. He notes in particular how a government's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s differ from those of a business org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entities: perpetual existence; taxing power; the need to prevent nepotism, bribery, and corruption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al mandates and pressures of all kinds. These forces account for restrictive procurement rules and for various forms of "self-insurance" arrangements. The author finds,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in most states the rules have not kept pace with the multiplication of ris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techniques, and that small and medium municipalities, especially, suffer from inadequate access to sound risk management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an examination of European municipal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author then suggests as an appropriate s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 mutual insurance organizations for municipal governments, controlled and administered by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