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 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建国后不久就存在 ,到目前为止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就业问题已成为继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最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 ,从1978~1997年 ,我国已有2877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实现了完整转移 ,即实现了产业转化和地域转移 ;到1997年 ,我国已经有13527.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完整转移 ,即只实现了产业转化而未实现地域转移。据不同口径的统计结果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仍有1.5~2亿人口。情况特殊的是 ,我国的工业化已有相当的水平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8 % ,但农…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有人估计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3.
季建林 《唯实》2001,(4):29-33
我国现有12.9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比超过70%,约有8.7亿。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仅为1.5亩左右。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45亩的1/27,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 3. 85亩的 1/2。[1]虽然我们创造了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但是,生产率、商品率低,使我国农业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力的存在,不仅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而且从整体上阻挠着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加以正确引导,统筹安排,有效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越趋困难,就业极不充分.据统计,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超过5亿,"整、半劳动力"过剩已经超过了3亿,且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已达12亿多,每年增加1400万人,到本世纪末将达13亿多,80%人口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12亿...  相似文献   

6.
一、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在于农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4.5亿劳动力,分布于农村第一产业的有3.27亿人,占73.2%,第二产业的5906万人,占13.2%,第三产业的6058万人,占13.6%,就业结构仍很落后,离10%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现代水平相距甚远。改革开放以来,有大约8000万人外出寻找出路,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主要是由中西部以农业为主经济较不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少的地区流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以从事建筑、制造和饮食服务业为主。但是,根据测算,我国目前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1.5亿人,占…  相似文献   

7.
王志刚在3月29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有多少“农民”的问题上,有许多人存在着模糊或说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在80年代中后期,说我国有“8亿农民”;进入90年代中期,又说我国有“9亿农民”。文章认为,产生这样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农村人口”都算成农民,而按照国民经济的有关划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几种产业,统称为第一产业,农民指的就是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数量约为1.7亿,其占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80%以上;之后,农民的数量明显地呈上升趋势.到1990…  相似文献   

8.
一、建设小城镇的原因 1.我国现有城市不可能担负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任。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任务之重,是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假如现在要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低收入国家35%的平均水平,那就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几个百分点,也就是要增加1亿城市人口,如果这1亿人口全部流入全国现有的60多个大中城市,那么每个城市则需接收150万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我国现有18000多个小城镇,如果再新增建一部分小城镇,每个小城镇容纳几千人,就可以吸收1亿人,这却是完全可行的。根据统计数字表明,城市每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需投资1万元,而农村乡镇则只需2500元,也就是说,安排一个劳动力进大、中城市等于安排4个劳动力进小城镇。我国现在还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大、中城市的工业化功能和生产条件还较差,因此现有的大中城市还不可能具备吸纳象潮水般涌来的剩余人口和劳动力的能力。只有通过营造和发展小城镇,才能实现农村剩余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9.
造成失业的五大原因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12.5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7.1亿。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崔广麒 《共产党人》2005,(22):I0003-I0003
平罗县现有人口2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4.5万人。2005年,该县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在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积极抓好全县促进就业和完善保障体系暨发展劳动产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1.
1949-1995: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经济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农村城市化需经历两个重要的过程,进行两种重要的经济结构转换。一个过程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人口就业结构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过程是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产业结构转换为主要特征。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不同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1949—1978:城乡分割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城市化缓慢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加快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建成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城镇人口比重只有3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多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高,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口总量越多,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体水平就会越高。所以,把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  相似文献   

13.
杨竹节 《学习月刊》2013,(2):113-114
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我国农村拥有8亿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主体.将伴随着城市化过程而长期存在。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主体.将伴随着城市化过程而长期存在。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坚  查昆岩  黄世贤 《求实》2004,(5):49-52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途径主要有 :1 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如发展农村工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开发山地丘陵等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 2 提高城市化率 ,扩大转移空间。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 ,但不可忽视提升大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3 增加就业岗位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如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采用适当技术等。 4 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 ,强化职业技术培训 ,政府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  相似文献   

17.
房宁 《廉政瞭望》2003,(12):8-8
北京市提出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到2010年取消农业人口。就目前发展速度来看,到奥运会前基本完成这一过程,结合北京市的绿化隔离区和农民新村区建设,朝阳区24个乡中的18个列人这一范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逐步减少,相应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统计,2003年朝阳区有2万剩余劳动力,在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5-6万,而整个北京市亟待转岗就业的农民数日更为巨大。  相似文献   

18.
李培林 《新视野》2000,(4):46-48
当我们跨进21世纪门槛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也提出两个巨大的挑战。其一,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严重的背离。到1998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已经降到18%,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产值比例结构是18:82,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例结构仍然是49.8:50.2,而乡村和城市人口的比例结构是30:70。城市化水平如此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不仅1.25亿乡镇企业职工至今依然是农民身份,就是已经在城市就业的约 6000-…  相似文献   

19.
孟宪尧 《新长征》2008,(1):42-4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关键。从目前来看,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三个途径可供选择,即农民就业企业化、农民就业城市化、农民就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城乡迁移潮持续升温。2012年全国农民工达到2.62亿,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63亿,比2011年分别增长983万、473万。大量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就业,势必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某种不确定性因素乃至风险。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配置在性别比上已经或正在发生男性劳动力比重不断降低,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