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崔乃文 《人民论坛》2023,(20):104-106
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长期交往,并在兼容并包、交流互鉴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样态。中华文明也在器物、技艺、制度、思想等层面影响和促进其他文明及人类文明发展。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表明,文明交流互鉴使各文明在交往中增强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认识;增进相互间理解、尊重、友好,助力维护世界和平;各文明间相互借鉴,互为启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关乎国本,文明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归纳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这不仅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本真与独特所作出的重大结论,而且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伟大。立足百年变局、放眼战略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赓续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姜义华 《人民论坛》2023,(1):100-103
人文化成的核心思想,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演化为人们普遍性思维和生活习俗,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可置疑的应有之义。正是中华文明“人文化成”如此深厚的沃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极大地激活了中华文明之魂。  相似文献   

4.
倪素香 《人民论坛》2023,(7):101-103
中华文明高度凝结和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既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西方历史哲学的方法论谬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朱红文一中华文明的“他者”形象在中西两大文明的关系上,中华文明一直处于被认识的地位。中华文明作为西方文明之外的“他者”、“非我”,其形象折射着西方人的幻念和贪欲,也反映了西方文明理论的理性主义偏执和片面性。西方...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璀璨星群,是中华文明这颗巨大恒星热力四射、洒落在世界各地的发光体。 华侨华人,友善桥梁,连接着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和谐发展的通衢。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文明国家。文明国家是中华国家范式的本体性表达和精准性描绘。中华文明国家强调,中华国家乃是国家形态、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同构。国家形态是中华文明国家的政治外壳,它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提供遮风避雨的防护。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国家的结构性肉身,它是支撑中华国家和建构中华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则是中华文明国家的精神底蕴,它为中华国家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并定义中华民族。正是中华文明的浸润,中华文明国家才形成人民立场的伦理底蕴、刚健有为的精神品格、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  相似文献   

8.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9.
叶舒宪 《探索与争鸣》2023,(10):14-17+177
<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1)本文拟从文化文本论视角出发,通过解析中华文明上五千年的“攻玉”经验,诠释下五千年“君子温润如玉”人格理想的由来,探寻儒家温柔敦厚教育理念的史前基础和中国式人文化成理想的原型,从大历史观的深度诠释中华“和平”基因的发生奥秘。  相似文献   

10.
郭姓源头在陕县曹卫东,郑国芳陕县,古称陕州,亦称弘农或宏农,地处黄7小1’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繁衍生息在陕县地域的先民们,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同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使陕县这块神州沃土,成为一些名门望族、重要...  相似文献   

11.
高士华 《前沿》2010,(23):F0002-F0002
中国,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也是整个东亚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的曙光,跨过高山,超过大海,普照了东亚大地,催生了一个包括多个亚文明的文化共同体——东亚文明。  相似文献   

12.
从大历史观视野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我们提供了自觉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形态的叙事理路,表明了对现存世界文明状况的基本态度,体现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融合的演进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呈现的必将是不同文明形态相互借鉴、共同融合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3.
开阔视野     
《当代广西》2012,(15):59
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近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公布,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探源工程初步结果表明,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且源于中华文明内生性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突出表现为: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建构的重要根源,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内在动力,统一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基本遵循,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文化根因。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等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禀赋,保护着中华民族。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促进了中华文明及其特有禀赋的形成,塑造了文明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德治理念、科举制度等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公平和阶层流动性,赋予社会以活力。客观认识和传承好中华文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更好地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特性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念兹在兹,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王一闳  周菲 《长白学刊》2023,(5):141-1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创新的应有之义,表达了中国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以其时代性的深刻洞察力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创新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理论表达、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这一成果促进了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自觉,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切实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以其丰富的内涵一再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虽然历经不断调适、转化和发展,在与中华文明互动中仍面临三个突出的问题:基督教将如何参与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化的基督教将如何与世界基督教共融发展?基督教将如何适应当代中国社会?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四个典型个案——唐朝景教“以佛道释耶”的尝试、元代也里可温的政教合作、明末清初利玛窦“儒耶会通”的努力、民国时期的“本色教会”运动,提出中国基督教与中华文明互动的“三项原则”——坚持基督教的独特性与兼容性的统一,坚持基督教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坚持基督教的历时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进而寻求对“三个如何”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张旭东  林晖  周玮  史竞男  王鹏  徐壮 《台声》2023,(11):16-25
<正>“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