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0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减灾日”之际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在防灾抗灾领域的投资。安南说,过去一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印度洋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04,(10):1-1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开始的国际减灾十年来,中国在减少灾害和同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十年中,联合国驻华系统支持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减灾规划。1998年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及国际社会的援助,损失被降到了最低点。过去五年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下降,从每年大约人民币3000亿元降至1720亿元。我们居住在一个有着暴雨、狂风和地震的星球上。人类无法阻止不受欢迎的自然现象的发生,但却可以减少自身的脆弱性并做好应对准备。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灾害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5.
崔鹏 《中国减灾》2024,(1):12-13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多发频发,在全球范围屡屡造成大规模毁灭性灾难。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的孕育、发生和演变十分复杂,灾害风险防范难度极大,这对国际社会灾害防范和应对提出巨大挑战。科学高效应对极端事件和跨境跨流域巨型灾害,是事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减灾合作,深化灾害风险认知,提高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6.
马雷军 《中国减灾》2013,(12):20-21
社会性别问题涉及一切与人相关的议题。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性别和气候变化/灾害管理这一新的课题。目前,在灾害管理中仍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使21世纪成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减轻灾害和降低风险(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通过,1999年7月9日)1 引言  尽管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消除所有的风险是不可能的,然而,有很多技术性的措施,传统实践以及公共经验能减轻经济和社会灾害的严重程度。虽然灾害和突出事件是自然界所固有的,但人类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按照秘书长的话说就是:“首要的是我们必须由(对灾害)反应的文化向预防的文化转变。预防不仅比救助更人道,而且更廉价……尤其是,我们不要忘记预防灾害在道德上是迫切的,并不亚于减少战争的风险。”2 展望  使…  相似文献   

8.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灾害来临时,社区不仅要承受灾害的侵袭,更要第一时间处置和应对灾害,承担"第一响应人"的角色。社区是社会安全的基石,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推动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2005年1月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2005—2015年兵库行动纲领: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突出强调加强国家和社区抗灾能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22,(4):18-19
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单位充分利用全球灾害数据库平台(https://www.gddat.cn)监测数据和国际主流数据库相关材料,分析地震、气象等单位掌握的全球相关数据情况,综合考虑灾害损失及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灾害强度的极端性、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同类灾害的代表性等原则,遴选出2021年国际十大自然灾...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促进灾害、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国家减灾委、国家科委等单位专家联合发起的“灾害、环境与社会发展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4月20—23日在四川峨嵋召开。与会代表就当今灾害、环境及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并展开了广泛地讨论。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兵库行动框架》的即将到期,如今正是制定并通过《2015年后减灾框架》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灾害风险,还是减灾机遇,都需要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承担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当灾害来临之际,民间公益捐助是国家财政救济的重要补充,本来是件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但是,一少部分企业却借机上演“捐赠秀”,开出“空头支票”。 民间慈善捐赠在当下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先富起来的群体及企业吝于慈善,更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1998年发生洪水灾害至今,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捐赠秀”仍在不间断地上演。“捐赠秀”者是典型的社会效应牟利者,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恐怕不仅仅是空泛的麓德谴责所能解决,更需要在法律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郑远长 《中国减灾》1999,9(2):50-53
通过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人类社会在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灾害的发生被成功地制止住,或者是灾害的影响被明显地降低,使无数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护。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各个层次上全面实施联合国44届联大236号决议提出的国际减灾十年...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让居民认识到社区的风险,并学会与风险共存,这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特别是有关地震、洪水和火山爆发的避灾和减灾知识。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包括非正式的社区会议和讨论等形式。青少年应当是减灾意识和灾害文化培养的关键。青少年在学到相关知识后,可以向他的朋友,家人传播,并能有效配…  相似文献   

15.
减灾动态     
减灾动态国际灾害管理培训班在云南省景洪举办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国际灾害管理培训班,1996年1月13日—19日在云南省景洪举行。西双版纳州州长刀爱民、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少云、亚洲灾害防御中心(ADP...  相似文献   

16.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7.
安全防范技术在制止和预防犯罪,防止灾害事故,保卫社会公共安全的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为了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往,借监、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让更多的基层领导、公安干警、保卫干部了解国际高新科技的现状,发展趋势,开阔视野,提高科技意识和业务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促进公安科技事业的发展,更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更有效地控制灾害事故,保护人民。为此目的,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科委与香港汇显展览有限公司于1994年…  相似文献   

18.
国际巨灾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来,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巴基斯坦地震等巨灾波及区域之广、破坏程度之深、灾害损失之重,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由于受灾各国在科技、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公民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灾害应急救援措施和效果也显现了较大的异同。通过对近期全球一系列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研究,将对我国应急救援对策和具体措施的优化予以启示。国际社会安全减灾现状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极其重视。2005年1月22日世界减灾会议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召开,会议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  相似文献   

19.
1989年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每年以适合十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国际减灾日”。1991年 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1997年 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1998年…  相似文献   

20.
1936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经济年报》是这样概括1935年中国灾害形势的:1931年的水灾是中国过去最大的水灾,1934年的旱灾是中国过去最大的旱灾,1935年是把这两个最大的灾荒合流了。……1935年水旱灾荒的双管齐下,竟把这过去的纪录都打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