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刑事判决具有可接受性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同并服从该刑事判决的前提,是刑事判决社会控制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刑事判决的形成机制系统中,裁判主体、裁判依据、裁判机制、裁判风格和裁判环境等系统因子是影响刑事判决可接受性的重要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旨在促进刑事判决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刑事判决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
影响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因素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判决具有可接受性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同并服从该刑事判决的前提,是刑事判决社会控制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刑事判决的形成机制系统中,裁判主体、裁判依据、裁判机制、裁判风格和裁判环境等系统因子是影响刑事判决可接受性的重要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旨在促进刑事判决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刑事判决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冯军  冯惠敏 《河北法学》2006,24(1):67-71
在现代社会中,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是审判机关所垄断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刑事审判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权力,社会控制是这种国家权力的一种基本功能.相应地,刑事判决也便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而这种社会控制机制的运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决定于刑事判决强制力的程度,而是取决于刑事判决能否得到社会公众(包括当事人等)的认同和服从.因此,刑事判决必须获得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刑事判决合法性评价是评价主体对刑事判决合法性及其程度的一种判断活动,它对于整合刑事判决合法性认识、提升刑事判决的品位以及促进刑事判决形成机制的合理建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刑事判决合法性评价的主体包括冲突主体、法律职业共同体和社会公众。刑事判决合法性评价是经验评价和规范评价的统一,在经验层面上,刑事判决的合法性评价的标准是服从,而在规范层面上则以是否符合正义为标准来对刑事判决的合法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是社会公众对刑法解释及其结论的认可和接受。它更多和更主要地是与司法活动特别是与根据刑法解释作出的刑事判决发生联系。转型时期的公众认同对于刑法解释极具价值。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主要包括刑法解释的常识化和刑法解释的合理性两个方面。在当前我国,其具体样态一方面表现为强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定性的罪名进行有意识的选择甚至变更。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实现路径有赖于刑法解释的主体、结果导向主义的刑法解释方法以及公众意见的反映机制。  相似文献   

6.
樊崇义 《中国司法》2010,(4):110-110
这些年来,社会公众对刘涌案、佘祥林案、邱兴华案等案件的刑事判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再加上刑事案件涉法上访率的居高不下,表明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的判决在整体上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困扰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务界的一道难题。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冯军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在其出版的《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在政治社会学语境中的分析》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解释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法律解释的公众认同法律的功能在于设范立制,要使法律本身固有的规范、指引和调整功能真正得以实现,这就要求社会公众对法律及其适用过程产生认知和认同,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及其适用解释必须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公众认同性。公众对法律的认知、认同,首先必须通过...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从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它既是某一职业融入社会为社会所认同所应遵守的规范,又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会决定社会公众对其认同程度,一个职业群体道德水准的高低,也会决定社会公众对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律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社会公众和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要高于普通的职业。自从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以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师协会就十分重视律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  相似文献   

9.
李海  沈鹏 《法制与社会》2013,(30):105-105,163
本文结合社会中产生的真实案例,分析了影响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的因素,以期为提高刑事司法公众认同实现可能.为刑事司法公众认同全方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刑事判决理由是刑事裁判文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当突破传统研究的视角,从刑事判决书结构和先例规则形成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刑事判决理由,展现其多重方面的特征和意义,纠正对刑事判决理由的单一化认识,拓展研究视野。在双重视角下对刑事裁判理由的分析,不但丰富了我国刑事判决文书改革的理论内涵,而且还为将来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民意是指社会公众与司法机构在个案处置中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公众对司法个案处置的主流性、主导性意见与期待。在当代中国,民意已经成为了影响司法独立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公众判意与司法冲突的表现与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意强势下法律思维坚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帅 《江淮法治》2008,(4):17-17
近日发布的“2007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显示,66.9%的公众认同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公众对当前的环境满意程度急剧下降,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健康生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此表示,在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成为公众健康的威胁时,保护环境首先就是保护生存权。  相似文献   

13.
律师是我院政法大学生向往的职业 ,也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行业。律师的从业素质 ,是一个纷繁复杂而意义深远的话题 ,剖析其应当肩负的使命和应当树立的形象 ,对于我院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考察律师的形象 ,律师应当是这样的 :首先 ,从社会公众对律师这一职业的高度认同来看 ,律师应成为具有示范性的人生楷模。在我国 ,公众对律师的初步认识 ,一般是从香港电视连续剧中得来的 ,律师在法律服务过程中 ,展示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练达的处世方法、娴熟的办案技巧、口若悬河的口才、为当事人着想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崔永东 《政法论丛》2022,(2):130-141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赢得社会认同、公众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方面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的根基,一个缺乏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的司法体系,是没有任何权威性可言的.司法公信力是由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整合"形成的一种国家公...  相似文献   

15.
屈勇 《行政与法》2013,(2):13-17
政府信用是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政府及其代理人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中,因其行为的规范性、正当性和合法性而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结果.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更广泛的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改变政府与公众的行为、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伴随着政府与公众间的行为及关系的改变,进而对政府信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风险认知模式及其行政法制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戚建刚 《法学研究》2009,(5):100-110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专家风险认知模式和公众风险认知模式在风险本质、判断风险严重程度之因素和评价风险之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两种认知模式的差异对规制风险的行政措施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应当通过行政法律制度变革来避免这些消极后果,以便在科学和民主、事实和价值之间获得恰当平衡。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实行一种多中心的风险信息公开立法模式;制定并发布统一和完整的风险信息标准,定期加以评估和更新,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风险预警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以便培育公众理性;依据各种定性因素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加以调节;充分发挥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工作办事机构在风险教育、沟通和公开方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伟 《行政与法》2014,(6):29-35
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获得公众对这一议题的认同和支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而采取的一种模式。客观分析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深入剖析这种模式的特征。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当下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政府与公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互动与合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然而,该案一审判决被媒体披露以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案的教义学分析涉及枪支认定标准、目的性限缩解释和责任排除事由等问题,“依法入罪,以理出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出罪事由的正确适用,才能使定罪量刑的结论具有合理性,并获得公众认同。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信力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反映了作为主体的社会公众与作为客体的司法机关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均衡的信任与认同情况。围绕着目前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状况,学界主要有下降说与提高说。它们分别从社会公众的横向角度与司法机关的纵向角度来考量,实际反映了公众认知与司法实践之间的背离。本文在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当下我国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前污染导致群体性中毒事件频发,严重危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评价,有利于普通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但仍有完善之处,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意义,影响公众参与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