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慧明 《前沿》2009,(4):33-3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唯一的价值中心,到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价值中心,再到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自然界确立为唯一价值中心,环境伦理学在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已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后果可谓触目惊心,但是,简单的把人类视做自然存在物,从而将人类引向自然存在状态以及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环境伦理学究竟该往何处去?基于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的论证逻辑的充分梳理,只有分别吸取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并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思考才能构成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向。环境伦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需要强化对实践性、统一性和代际平衡性等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依赖自然的象征;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的愤怒与报复使人们认识到了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循环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灿斌 《湖湘论坛》2008,21(4):89-90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之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看作是“为我而存在”的,强调自然对人的工具性价值;而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生物都是平等的价值主体。然而,只有从自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维度,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发轫于生命与生存的基本命题,凭借对生命本体慎终追远式的发问而跻身文学殿堂。生态文学完成创作话语权的重要转换,但也存在创作选材对象、意义系统建构与呈现问题空间诸层面的差异。因此,在其价值取向角度需要调适三种关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局限,进行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学选择,明确社会中心主义的文学担当;在其逻辑架构层面需要建构三个世界,即生态文学起步于生活世界,寓居于意义世界,诉求于规范世界;在其实践途径方面需要应对三类危机,即揭露生态危机,消弭心理危机,缓解文明危机。  相似文献   

7.
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了对物种灭绝的担心和主张保护濒危物种。但随着环保运动的深入,另外一种倾向却值得注意,那就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保护手段不加鉴别的支持,形成“凡是濒危物种都要保护,凡是可延续濒危物种的手段都可采用”的舆论氛围。笔者认为,环境保护应采取“无为而治”的保护政策,不应过度介入自然演进过程。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历来有生态伦理观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人类中心主义中又有强、弱人类中心主义之别,不过主张“人是万物的主人”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现在已被否定。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8.
李国锋 《理论月刊》2014,(4):157-159,163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其生成和存在的特定逻辑路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对人类持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形式的超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能够修复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  相似文献   

9.
李谧  唐伟 《前沿》2010,(2):42-46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乃至全球社会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对现代化发展进行反思,我们觉得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外化形态,资本逻辑构成了风险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须从风险社会的渊薮出发,扬弃资本逻辑,重建资本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才能真正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个性的压抑,并克服其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0.
论自然权利的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认、尊重和维护自然权利 ,是人类实现与自然的和解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本文针对如何维护自然权利这一问题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全人类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二是人类必须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误区 ;三是通过立法保障的方式 ,使全人类明确自己维护自然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的逻辑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展思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必须置于"发展逻辑"的历史演进之中,才能发现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继承与超越。世界上近现代以来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三大"发展逻辑"均有其合理性与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不同时期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对"发展逻辑"的认知与建构,并成为不同国家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的选择。然而,人类反思的本性,人类对发展模式、发展逻辑科学性、合理性的追求,激励人类不断地超越发展的逻辑与发展的模式。21世纪的发展逻辑,应是一种发展的辩证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吸收了三大"发展逻辑"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赵一强 《求索》2007,(7):132-134
契约即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意志”。契约缺席将引发社会的“自然状态”,使个体与整体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契约对于自然状态的伦理拯救通过契约特殊意志对契约所蕴涵的理性、公平、自由等价值的统一追求而实现,促使个体和社会过上一种合乎人类本性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擘画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从历史维度看,这一战略目标传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理想,立足于当前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着眼于未来世界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振兴,彰显出深厚的历史逻辑。从理论维度看,这一战略目标蕴含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理需要、发展需要以及“类”需要,体现出严密的理论逻辑。从实践维度看,这一战略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原则,以坚持人民立场为价值原则,以坚持系统观念为方法原则,展现出丰富的实践逻辑。深刻把握这三重逻辑,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资本逻辑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转轴心,也是“制度失灵”“治理失序”等全球治理乱象之“原罪”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亟需以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深刻认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隐匿的资本逻辑,科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关系,即“破”与“立”关系。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只要寄生在资本逻辑这个矛盾统一体上,它就会附生唯资本增殖的核心逻辑,采取资本逻辑之全球治理观,推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来克服价值增殖遇到的历史界限,进而扩大与巩固资本的全球治理统治。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及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旨趣,在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范式的同时,实现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相似文献   

17.
云得煜 《求索》2013,(8):155-157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显示的自然观、他对自然所取的姿态有一个从早期到后期的嬗变过程,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海明威的自然姿态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与吊诡之处,乃至存在着生态批评在处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中无法摆脱的困惑.这一难以解答的悖论中隐含的仍是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这一吊诡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生态批评.而是希望从中引发更多有关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叙事逻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叙述性、研究性秩序和语言性秩序图式来规范性呈现叙事对象的理解状态和存在状态。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等关于马克思叙事逻辑的理解向度没有实现解决道德与实践、哲学与科学、异化与和解等叙事逻辑的合理结合问题,理论实质仍然是一种虚假抽象和空泛推证的思辨唯心主义叙事逻辑。马克思叙事逻辑则是一种真实抽象和具体推证的辩证唯物主义叙事逻辑,真正实现了道德与实践、哲学与科学、异化与和解等叙事逻辑的合理结合问题,最终得出人类社会是一个虚假逻辑必然灭亡而真实逻辑必然胜利的自然历史进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的逻辑形态解读试图揭示本体论四个方面、内在连贯和基本的特征“样态”,即作为“说”的本体论,作为概念、语言和符号分析的本体论,有根的本体论和无根的本体论,宏大话语的本体论和微观话语的本体论;同时考释了本体论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变形脉络;阐明本体论是哲学的“言说”方式,与自然科学类似,通过模型设计来构建哲学规则,并把这种“美的本体论”追求视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家园,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