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研究逐渐渗入本土主体性问题。李、扁上台以后,开始有步骤地将其导入中学教育,并将台湾“本土主体意识”当做培养“台独意识”的工具,以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依据,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去中国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变动。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汀,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分离开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隐匿着“台独”意洪的“青少年历史思想改造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例。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良 《湖湘论坛》2009,22(2):57-59
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关注与解决人的问题,两者统一于“人”之中。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在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定位不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相对缺失。严重制约其效度。为此,必须转换视域,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意蕴,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方法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统一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两岸谈判台湾问题的形成由于中国的内战及随后的美国干预,这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都追求国家的统一,虽然在具体方式上存在着分歧。祖国大陆方面,从“解放台湾”发展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台湾方面,在二落时代也一直坚持国家的统一,从“反攻大陆”演变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海峡两岸解决这个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统一意识。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会有共同的语言;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可以取得协议,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这种统一意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民族兴…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社会、个人、教育、文化的统合视角探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引导问题,从社会演变因素、个人倾向因素、教育质量因素和文化意识因素四个维度提出“混合四因素模型”,并对76位25岁至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挖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本质,发现价值定力有助于解决该问题。提出从角色定位、岗位责任、职业信念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培育价值定力,以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6.
袁成亮 《长白学刊》2010,(6):115-118
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中共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提法经历了从“台湾回归祖国”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转变。事实上,台湾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已经回归祖国。十三大以前,中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的不当提法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武装侵略与干涉是密切相关的。随着1978年美国对台湾“断交、废约、撤兵”以及中关建交的实现,中共也逐渐注意到“台湾回归祖国”提法不仅不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现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反对外国势力分离台湾的阴谋。中共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是中共依据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对台湾问题作出的精准表述。  相似文献   

7.
(一) 近年来,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颇为热烈。但是,“台湾意识”究竟包含那些主要内容,仍众说纷纭,界定不一,至今还没有被公认的结论。对于“台湾意识”的认识,大体有如下几种说法: 1、“台湾意识”是由台湾人同命运和连带感而形成的,以台湾本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2、“台湾意识”是在台湾社会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我群意识”; 3、“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涵盖下的地方意识,是“中国意识”的地方性表现; 4、“台湾意识”不同于“中国意识”,是与“中国意识”相抗衡的、特殊的、独立于“中国意识”的“台湾民族”的意识; 5、“台湾意识”是超阶级的、渗透在台湾社会各阶层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是指导这些领域发展的主导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怎样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就其战略思想和方针来说,经历了从“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的调整和变化,本文就此作些分析。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毛泽东在1949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政协会议期间提出来的。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平解决的立场。50年代中期,我们党调整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提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决台湾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教育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性能、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 ,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 ,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与追求。一 “师本位”与“生本位”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不少人主张“师本位” ,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 ,教师的素质如何 ,直…  相似文献   

11.
是谁想把台湾推向战争台湾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的介入和干涉造成的。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在台湾直接驻军,并提供了35亿美元的军援,还提出“划峡而治”、“一中一台”、“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妄图分裂中国。1979年,美国又通过臭名昭著的《与台湾关系法》,在这个所谓“法”的支持下,近20年来,美国向台湾军售达44宗,至1999年,台湾武器进口总值已高达133.11亿美元。台海局势的紧张,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台湾民众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在“镜像”意识扭曲的背景下形成了对国家的主体认知的“认同惯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岸的正常交往.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的改善与加温,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民间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交往逐步深入,甚至在军事、涉外关系等敏感的领域也出现了“松绑”与交流的态势,这一时期,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输入”与“输出”的政治循环系统,“两岸命运共同体”雏形形成,台湾民众国家主体认同感的“增量效应”不断得以释放与重塑,这对未来两岸关系最终走向统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人类的价值思考早于人类的哲学思考,原始先民从价值主体来看,崇尚家族本位;从客体来看,崇尚人的自然力。“家族—自然力”本位的生成就是人本位价值观念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7,(3):21-22
“正名”是民进党当局“台独”施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借去除公营事业名称中的“中国”字样而改用“台湾”字样,破除“大中国意识”,推动“台湾主体意识”。随着2008年“大选”的日益临近,民进党已开始加紧利用权力为其选举牟利“正名”正是争取“台独基本教义派”支持的良方,同时民进党欲借持续炒作“统独”议题把握选举主轴。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价 值观,也就是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 体的多元化必然产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保证集体主义价值观 的主导地位,反过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个人本位”的价值 观也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现,本质上是私有者的价值观。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 实际和需要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实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利用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 着共产党人赞同并提倡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党员权利与党员义务的关系,克服党内生活中的“义务本位”倾向;必须正确处理党的组织与党员个人的关系,克服党内生活中的“组织本位”倾向;必须正确处理党员党性与党员个性的关系,克服党内生活中的“党性本位”倾向。  相似文献   

18.
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为了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他要求在参加国际组织、处理与外国的邦交问题上套用两德、朝韩模式。今年6月朝韩首脑会晤期间,台湾又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两德、朝韩模式无法解决两岸问题。”事实上,台湾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台湾蓝绿阵营围绕立法机构选举和大选、马英九的大陆政策、陈水扁弊案展开激烈较量的一年,是岛内政局出现重大转折,民进党、“台独”势力遭受重挫的一年。国民党“完全执政”,政权基础渐趋稳固,但因拼经济成效不彰而深陷执政困境。民进党“台独政权”终结,实力迅速下降,改革进程受挫,发展危机加深。岛内外“促和遏独”积极因素持续增强,但未能扭转“台湾主体意识”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4,(11):93-93
侯天佐在《桂海论丛》2014年第2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价值目标、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当前公民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上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目标上重宏观轻具体、教育对象上重“输出”轻“接受”、教育方法上重形式轻效果、教育渠道上重“主渠道”轻“多渠道”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