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依据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本文拟就日本外交调整的背景、内容、着眼点及中日关系作粗浅分析。 一、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 冷战体制下,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向美国“一边倒”。这种外交政策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1989年以后,美苏关系从紧张的军事对峙走向和解,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以美苏两极冷战体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崩溃。世界进入了旧秩序崩溃,新旧国际秩序交替的过渡期。由于冷战体制的崩溃,世界的主流由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竞争。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在全球蔓延,形成了几个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经济集团。如  相似文献   

2.
世界政治经济权力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移是21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趋势,中美关系重构与亚太秩序重塑关乎未来国际秩序样貌。从长时段和全球史视角来看,亚太秩序19世纪中期开始形成,自摆脱欧洲殖民主义“覆盖”之后,在环太平洋地区国家主导下不断演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多场战争塑造了亚太秩序的结构,从多极到不稳定两极,再到单极,亚太秩序具有了鲜明的自主性,亦成为全球国际秩序的重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分离与碰撞贯穿于亚太秩序演变之中,20世纪美日在亚太地区两次形成两极格局,双方的竞斗与博弈塑造了亚太秩序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框架。中国的崛起与复兴是亚太地缘政治经济空间的大事件,也是与亚太秩序的复杂协同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冷战两极体制结束以来,中日俄三边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因素的重要性凸显;美国的世界战略对中日俄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日俄关系正逐步升温,三国间的互动格局渐趋形成.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塌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事后回过头来从政治、经济、军等多方面分析,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本文仅从经济角度,特别从科学技术角度对两极格局崩塌的潜在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引言 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形成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分别组建华约和北约军事集团,他们互相对立、相互封锁。两极格局带有强烈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于向东 《东南亚研究》2004,(6):56-59,63
日内瓦会议是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抗衡对峙过程中召开的和平协商会议,是大国较量的另一"战场";亚欧会议是冷战后和平与发展背景下形成的东西方对话合作论坛,并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机制.从日内瓦会议到亚欧会议的历史昭示是,和平协商与平等对话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今年10月河内第五届亚欧会议,为亚欧会议更具有活力、更富有成效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博弈论研究了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与纷争,结果发现:(1)在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大国之间的合作与纷争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一超具有比其他强国优先结盟以及阻止其他强国相互结盟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强国要么屈从于一超,与其结盟;要么独立发展。长期来看,在和平的环境中,潜力巨大的强国的成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改变,将会给现有国际格局带来冲击。(2)中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大国关系,主要是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大国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作为一个相对实力快速提升的新兴强国,中国首先需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做到不冲突、不对抗;其次应与美国共同管理好与日本的关系;最后要和欧盟以及俄罗斯一道推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3)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大国关系,只是众多大国关系中的一种类型。文章的研究为近来国内学术界所进行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对立的两极格局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演变。作为西方阵营跟随者的东盟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对华政策,双方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对抗、中立到接近的过程。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率先实现与中国建交。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转变──从传统的欧洲战略向亚太战略转移李瑞光前言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西欧、日本的兴起,美国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化进程的加快,所有这些都促使美国对...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新格局下的中日关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换:苏联瓦解,东欧骤变,美国削落,“雅尔塔体制”烟消云散。而由它引起的后遗症使欧洲局势动荡,从地中海、里海到波罗的海,从外高加索到中亚,形成了一个矛盾集中的地带;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频发,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局部战争。与此同时,日本、德国、东亚却迅速崛起,国际“地区主义”势力上升,国际行为的主体从国际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经济技术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的地位相对下降。国际间的根本矛盾冲突越来越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如美日的贸易摩擦与“经济战争”,美欧间的经济矛盾,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前苏联各共和国间的经济混乱与纠纷等等。各种政治、军事问题往往与经济、技术问题纠缠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随着日美安保体制的日益削弱,美日两国进而更注重于经贸关系上的相互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德国的北约战略呈现一种基调未变、自主性增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德国继续将北约视作本国安全的基本工具,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盟国间维持一种稍微"亲美"的大体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安全情势的整体好转,德国基于本国立场,逐步构筑一种相对独立、扩大发言权的同盟战略姿态。在同盟内部,历任德国总理都重视同美国维系总体上的合作关系,但在诸如伊拉克战争等域外行动问题上,德美关系也曾纷争不断,甚至严重恶化,其负面效应尽显。德国的北约战略处于一种本国诉求提升、能力略显不足而又依赖于美国的有限运作空间,德美安全关系继续保持一种美国占据主动权的不均衡态势。  相似文献   

11.
熊炜 《德国研究》2006,21(2):22-28
施罗德政府的欧洲政策表现出两面性的特点,它一方面努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另一方面在财政预算、就业政策等领域,又特别强调国家利益,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出不愿迁就盟国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欧洲指导理念和其欧洲政策约束条件的分析,认为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的欧洲理念和现实中的政治困难导致了施罗德政府欧洲政策的两面性特点。这种现象反映出德国社会民主党欧洲政策面临的一种困境,即社会民主党无法用欧洲理念来动员民众,其欧洲政策不得不退守到就业、社会等规定性政策层次,而在规定性政策协调上又面临着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张雨露 《德国研究》2007,22(1):37-42
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德国的家庭现状,介绍了政府的家庭政策并对争论的焦点以及目前家庭政策中的利弊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3.
钮松 《德国研究》2010,25(1):12-18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是规范相互传递的过程。德国在积极引导欧盟制度建设的同时,展现其作为"欧洲的德国"的一面。德国的民事角色、经贸合作角色塑造了欧盟角色的一个方面,其规范与欧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为德国规范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管道,因此,欧盟中东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和平、阿以和解、促进与中东的正常经贸交流等形式;欧盟积极促进民主人权价值观外交,并出现了向军事力量适度变形的迹象和实践,在欧盟内部长期被熏陶的德国主动接受并逐渐内化了这些规范,其中东政策表现出明确但又适度的维护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倾向,以及通过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突破来实现德国军事思想转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资料为线索,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变化、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First I present some terminological instrument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lexibility of work and to demonstrate how it can be connected with an encompassing theory of society. In the next two steps I sum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er debate on working-time flexibilization and how it broadened within the dimensions of work flexibility, namely time, qualification and space. Than I shall offer a systematiz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of work, link it with the concept of flexicurity and add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chains of flexibilization. The article results in furthe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ement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ains in individual autonomy, as well as concerning consequences of a flexible work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肖浦嵘 《德国研究》2006,21(3):24-28
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因受其地理、国家结构体系和人文生活习惯、经济基础等影响在背景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两国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中还是有可比性的。本文试从财政实施问题上对中德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有所借鉴。区域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本文只取与区域财政政策相关的问题作为对象,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财政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7.
Der Beitrag diskutiert die Frage, warum Betriebsräte in Unternehmen mit ähnlicher rechtlicher, ökonomischer oder organisatorischer Struktur in jeweils unterschiedlichem Ausmaß an den Entscheidungen ihrer Geschäftsleitungen beteiligt sind. Im Anschluss an eine kritische Diskussion der motivationalen Basisannahmen des Mitbestimmungshandelns wird behauptet, dass Gerechtigkeitseinstellungen zur Formierung und zur Legitimation von Interessen gegenüber der Verteilung von Gütern und Lasten im Unternehmen beitragen. Je nachdem, in welcher Konstellation ergebnis- und ordnungsbezogene Gerechtigkeitseinstellungen von einer Belegschaft vertreten werden, ergibt sich eine andere Machtposition des Betriebsrats und somit ein anderer Wirkungsgrad der Mitbestimmung im jeweiligen Unternehmen. Inwiefern die postulierten Zusammenhänge empirisch Bestand haben, wird unter Rückgriff auf Daten aus einer Beschäftigtenbefragung untersucht, die 1999 in 21 Unternehmen der deutschen Metallindustrie durchgeführt wurde.  相似文献   

18.
Die französische Soziologie der 70er Jahre gab sich kritisch, stieß damit aber weder im moralischen Sinne noch im Sinne der Gerechtigkeit auf großes Interesse. Im Gegensatz dazu betonte die pragmatische Soziologie der 80er Jahre das absichtsvolle Handeln der Individuen und nahm die moralischen Motive, die sie für sich in Anspruch nahmen, sehr ernst. Sie hat dabei jedoch sehr oft die kritische Sichtweise aufgegeben. In ?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 haben wir versucht, einen Rahmen zu konstruieren, der es ermöglicht, die Kernpunkte einer kritischen mit denen der pragmatischen Soziologie zu verbinden, und dazu das Programm einer Soziologie der Rolle der Kritik im sozialen Leben entwickelt. Um zu verstehen, wie ein neu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in den letzten dreißig Jahren entstehen konnte, muss man in der Zeit um 1968 ansetzen, einer Phase, die durch ein hohes Niveau der Kritik gekennzeichnet war. Der Kapitalismus hat zunächst — ohne Erfolg — versucht, dieser Krise auf dem Gebiet der sozialen Gerechtigkeit zu begegnen, um dann große Teile einer neuen Form der Kritik zu verinnerlichen, die Ende der 60er Jahre entwickelt wurde und die sich auf Forderungen nach Autonomie, Authentizität und Kreativität konzentrierte. Die Anpassung des Kapitalismus an diese Form künstlerischer Kritik, wie wir sie bezeichnen, hat zu seiner Wiederbelebung beigetragen. Zusammenfassend entwickeln wir ein Modell normativen Wandels, das auf dem Begriff der Bewährungsprobe und dem des Wechsels zwischen Regimen der Verlagerung und Kategorisierung gründet.  相似文献   

19.
吴志成  常婧 《德国研究》2008,23(3):26-30
德国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也是欧洲一体化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轴心.德国的欧洲政策直接反映了德国政府对欧洲事务的战略与态度,也体现着德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成为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支柱.德国统一后,由于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德国政府的欧洲政策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欧洲一体化支持的内在动因、具体目标和实际政策都进行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0.
王雅梅 《德国研究》2008,23(3):54-60
在欧盟内部的多级治理体系中,并存着两个层次的区域政策: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虽然它们干预的范围和对象不同,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从共同体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协调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进而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欧盟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欧盟和成员国在区域政策权限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划分,导致二者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欧盟区域政策和措施常常受到来自部分成员国的阻力,这是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协调的核心与特殊困难。欧盟协调共同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的途径主要是要求成员国提交详细的地区发展规划和采取措施控制成员国的国家区域援助。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协调效应的发挥还需要欧盟和成员国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