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学研究的范式与模式——兼与戚建刚博士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祥华  吴涛 《河北法学》2006,24(11):155-159
"范式"整体作为一种方法是社会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包括法学也存在范式,但是社会科学的范式与自然科学的范式有所不同.尽管库恩的"范式"理论存在缺陷,并不妨碍在"扬弃"的基础上于法学研究中加以运用."范式"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模式仅仅是一种方法,"范式"之中包括模式(模型).一种"范式"仅属于同一个科学共同体,而同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范式"之中.  相似文献   

2.
汪庆红  杨帆 《河北法学》2006,24(3):156-160
张晋藩教授的近著<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从法制文明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无论是其理论假设还是在研究对象的定位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范式建构上的积极意义.尤为难能可贵的在于该书克服了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现有的革命法制史和法制近代化两种范式的缺陷,因而对于探索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更为科学的分析框架、推进这一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邓正来<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建构>一文做的知识批判.在一如既往地肯定邓氏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现代性范式到全球化范式)所做的贡献及其开放问题的能力与论辩能力的同时,也指出其知识-法学的论辩路径对本土特殊问题的遮蔽,如意识形态话语对学术和学者的宰制,以及缺乏良性互动的话语机制和学术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陈甦 《法学研究》2011,(5):3-19
我国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特点,造就了同时期法学研究的“立法中心主义”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功能设计与规范建构为路径的立法论研究范式、大规模引进域外立法材料引致的外源型研究范式、基于立法引导型建构的学术导向范式。这种“立法中心主义”的研究为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充实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体系前研究范式”隐含的学术缺陷也日益明显,难以满足法治不断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向“体系后研究范式”转型。在建构体系后研究范式时,宜确立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学术取向、立足中国场景发现和讨论中国问题、基于平等心态拓展法学知识的域际交流、开展问题导向的新综合研究、赋予解释论研究以应有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学术规范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其与社会学研究对象紧密联系 ,在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学术规范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思维范式、方法和规则 ,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过去40年间,认知心理学对人类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精细的实验研究,概括出许多心理过程的基本特性,提供了理解心理过程个体差异的科学基础.从当初的认知科学到现如今的认知神经科学,它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研究范式:符号范式、联结主义范式和具身认知范式.以库恩范式论来观照,从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每一种范式的转变,实际上都内在地蕴含了其自身研究理念、研究方式与研究技术的深刻变革.对每一种范式演变历程予以深度反思,一方面可以启发范式检讨,这是加深对其理解与应用,使之走向文化自觉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引领心理学从认知革命到认知神经科学演变进程更趋合理化、语境化与文化化,从而使人能够获得更为立体、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的模拟法庭教学,存在着案例选择杂乱、角色分工无序、程序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把握模拟法庭的目标功能,实现法学教育的“知识型”教育理念到“品格型”教育理念的转变,从“学科型”教育范式到“职业型”教育范式的转变.推进模拟法庭教学改革,在主体方面强化角色意识,在内容方面规范工作项目,在程序方面注重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8.
宋功德 《法学论坛》2007,22(4):29-36
"范式(Paradigm)"这个原本用来表示词形变化的专业术语,在当下的公法学界已经成为一个时尚语词.任何公法研究其实都有意无意地发生于某种范式之中.公法研究范式由一个被假定为有解的公法学难题、一群持有相同学术见解的公法学人、一套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一个或一些得到广泛模仿的代表性范例这四种基本元素共同构成;公法研究范式的确立因遭遇全新公法难题而起,这是一个代表人物全力倡导与其他学者积极响应的过程,往往以权威教科书的问世作为确立标志;为了"追赶"公法实践,公法研究范式需要无休止的变迁,其方式或者是温和的自我修正,或者是"革命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叶舒宪 《证据科学》2009,17(4):389-404
本文论述人类学对传统的国学方法之开拓与更新: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作为现代以来的人文研究新范式。在方法论上与国学考据学相对接,经历了从20世纪初期的二重证据说,到90年代的三重证据说,人类学视野与方法的介入给国学带来的格局变化;再到21世纪初的四重证据说.描述跨学科潮流影响之下的文化整合认知范式出现及其意义,侧重在古史研究方面,梳理出从信古、疑古、释古到立体释古的四阶段发展演变轨迹。对立体释古范式的现阶段应用实践及其前景,结合人类学中新兴的物质文化研究和新史学发展潮流,作出学术评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人类学对传统的国学方法之开拓与更新: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作为现代以来的人文研究新范式。在方法论上与国学考据学相对接,经历了从 20 世纪初期的二重证据说,到 90 年代的三重证据说,人类学视野与方法的介入给国学带来的格局变化;再到 21 世纪初的四重证据说,描述跨学科潮流影响之下的文化整合认知范式出现及其意义,侧重在古史研究方面,梳理出从信古、疑古、释古到立体释古的四阶段发展演变轨迹。对立体释古范式的现阶段应用实践及其前景,结合人类学中新兴的物质文化研究和新史学发展潮流,作出学术评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启梁 《现代法学》2006,28(5):19-27
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同时具有促进和制约研究的辩证属性,因此需要对概念进行反思。“习惯法”、“民间法”这两个概念对于挑战和批判“法律中心主义”具有重要学术贡献。但是“习惯法”、“民间法”概念定义过于宽泛,使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不能很好地对不同性质和不同运作方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区分,从而导致这种研究范式具有局限性。在法学研究中,可以尝试用“社会控制”概念来弥补习惯法/民间法研究范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周亮  徐绫泽 《时代法学》2008,6(5):56-61
类型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是研究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新型分析工具。在犯罪学中应用类型学研究范式其基本步骤有三项,即:确立分类标准,建立“理想类型”;以“理想类型”为参照,将具体犯罪现象予以归类;在诸类型间进行比较,考察类型问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犯罪类型化三层次理论,即可逐步构建出犯罪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从近代以来,从民族性格出发考察、解析某个民族法律的独特性或不同民族法律的差异性,构成了许多学者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一种法律研究范式。进入20世纪以后,比较法学者、法律史学者、民族性格研究者纷纷应用这一范式解释各个国家法律思维、制度、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虽然民族性格范式有其独特的解释力,但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范式论对于心理学研究的双重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范式论对心理学具有双重意义,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就积极方面而言,范式论有利于消解心理学不同范式之间的建立,促进不同范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启发人们对传统心理学的理性主义人性观进行批判性反思,彰显了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的重要性。就消极方面而言,如果不能全面把握范式论对心理学的方法论蕴涵,盲目地将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引起心理学,意味着对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倾向的认同,此外,范式论所倡导的相对主义价值观有可能加剧心理学的分裂与破碎。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发展史上,方法论的突破往往带来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历史地看,“实证”研究是一个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被扬弃的概念,科学的提法是“经验研究”。经验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客观观察所获得的准确资料为基础。在法学研究中,经验方法只适用于研究与效用有关的问题,不适用于研究与价值有关的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必须完成一个话语体系的转变,即从理论思维或逻辑思维转变到数量形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法律起源研究是观察和探讨一切现代法律现象的前提,是法理学的基础问题之一。不同法学流派以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学科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至今无法取得基本共识。如果仍然局限于传统研究范式,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生物进化既包括有机体进化,也包括文化进化,二者均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现象至少1400万年前就已在生物界中出现并进化至今,因此法律必定脱胎于文化进化史的某个阶段,这就为在法律起源问题研究中引入进化生物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陆青 《北方法学》2014,8(5):14-27
在转型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民法研究范式应该实现绿色转换,即民法研究应该以建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内心整体动态和谐的"绿色"市民社会秩序为根本目标,以包容协作为基本理念,以弱势群体的保护、协作精神的贯彻、利益冲突的疏导作为民事制度建构的基本方向,在民法的内外体系上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而确立一个新的学术共同体和新的研究范式,来回应生态、人态和心态日益紧张的现代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课程研究的文化学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阿普尔"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说明课程研究的范式已经发生了转向,即由关注课程的技术性到关注课程的政治性,由强调课程的客观性到强调课程的意义性,由追求课程的科学性到追求课程的文化性.这就是课程研究的文化学路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既在专题水平上探讨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并尝试揭示其理论意义,又希望通过这个专题研究,揭示车文博教授文以载道的学术人格和治学理念,从而为我们学习、领会、研究车文博教授博大精深的心理学思想提供一个方法论的范型。  相似文献   

20.
It can be argued that any objective reexamination of the marijuana laws and re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y should necessarily be undertaken within some type of cost/ benefit perspective. As such, a paradigm might be structured which could examin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criminalization of marijuana vs.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ts decrimin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the psychosocial costs of marijuana use which include any effects which might flow from the use of the drug. What the benefits of marijuana use might be, beyond the euphoric states and feelings of well being it offers, are yet to be fully determined. Yet by contrast. there are the human, social, and economic costs which flow from the criminalization of marijuana use. It is argued in this commentary that this paradigm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decriminalization research. A variety of data sets and historical issues are briefly examined which fall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this paradigm, and a series of research protocols which flow from the paradigm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