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许可 《重庆行政》2014,15(5):75-77
正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2012年工作要点中主要内容包括人才特区建设、人才项目管理等问题研究。本文通过对首都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中部武汉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南部沿海城市深圳前海人才特区(以下简称"三地人才")的分析提  相似文献   

2.
马贵舫  胡跃福 《求索》2012,(5):188-190
"两型社会"建设既为人才开发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对人才开发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人才开发机制创新要明确创新方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领导、培养、管理、服务等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支撑"的理念,以建设泰山人才特区为抓手,大力实施"筑巢、引智、暖心"三项工程,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打造人才高地,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6万人,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政府“人才特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建设"人才特区"的探索实践。本文探讨了"人才特区"的概念内涵,总结了当前各地"人才特区"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分析了"人才特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做好"人才特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开展"人才特区"建设工作,构建政府和社会合作共建"人才特区"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人才特区"建设顺利开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〇一二年八月七日宁委发[2012]53号为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速构建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特区,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现就创建国家级"紫金人才特区"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朱卫 《长江论坛》2015,(5):39-42
2010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最新、先行先试的空间最广、支持保障措施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因此堪称"特区中的特区"。本文依据2013年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调研结果,在系统归纳前海发展特色和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基础上,揭示了它们对于武汉改革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4,(9):42-42
<正>近年来,灵丘县以争创"人才工作先进县"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到本县创业,为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规划先行,政策助力,在"想来"上做文章。县委县政府抢抓灵丘被省、市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历史机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引才政策,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一是抓住规划制高点,加强顶层设计。县委组织部门集中力量,结合县情,精心编制了《灵丘县  相似文献   

8.
创建“人才特区”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贤 《群众》2006,(6):26-27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我省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我省从去年初起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探索不同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最佳模式、政策体系、环境建设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建立“人才特区”是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人才特区”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即在特定的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第十次党代会通过的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贯彻落实这一精神,需要我们立足于大连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各高校法学院都已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学实践教学机制创新。以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为例,其所实行的"模拟实训、法律诊所、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法治人才实践教学机制是一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近年来,宝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工作环境逐步改善,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对照周边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态势,宝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人才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二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偏弱,四是企业引培意识淡薄,五是载体建设相对滞后。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策》2012,(10):79-82
2008年底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抓住中央人才重大项目机遇和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机遇,发挥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优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抓手,带动了重点学科水平能力提升,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学校科学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赢。一、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2008年底,...  相似文献   

13.
一是构建人才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大力优化人才环境。认真梳理评估已出台的人才工作政策,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形成一套鼓励创业创新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激励环境。完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人才政策的宣传,扩大政策的知晓面和受益面。  相似文献   

14.
赖荣 《现代领导》2011,(12):28-28
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雅”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集聚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5.
金松 《群众》2012,(6):69-70
近年来,南京市全力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准备用五年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并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为此,南京推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八大计划”,  相似文献   

16.
《党建研究》2012,(8):10
近期,李源潮同志出席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式并与专家座谈。他指出,科技创新创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要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努力创建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更好地培养、引进、使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李源潮同志指出,人才是科技创新创业的主要承载者,大力培养、引进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必须不断变革不合时宜的阻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观  相似文献   

17.
构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试验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了研究各地应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人才管理试验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建设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背景、主要做法和成效。本文认为,福建省建设两岸人才特区的实践是率先落实人才规划纲要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应该及时总结经验,为各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周水舟 《政策》2003,(12):14-15
宜昌市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三峡"磁场"效应,将市场机制引入人才工作,促进人才资源配置科学化、市场化、民主化,使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宜昌地域内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比2000年上升12.9%,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宜昌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一、立足观念创新,建立面向市场的政策法规机制 三峡工程从动工兴建以来,宜昌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合理配置、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宁波人才队伍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十二五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