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和天与人、性与命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先秦人学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古代人学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以性善论为特点的心性学诠释有关人的问题,透过“性善”高扬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尽心”凸显了人之主体自我、“知天”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将人的主体性体现在这个最高境界中。因此,较之孔子的道德伦理型人学思想,孟子的人学思想则属于心性本体论人学,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理论上的缺憾,促使先秦人学思想趋于成熟,并影响着后世人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学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修养和人的理想的思想家。而自认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则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仁"(即人)学,将孔子的人学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潜心构建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家们深刻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当时所存在的"礼崩乐坏"、"民散久矣"、"天下无道"的严峻事实,使"从周好礼"的孔子感到极大的困惑。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而把"周礼"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归之于人,因而他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志勇 《唯实》2002,(2):3-7
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人学研究经历了“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人学学科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等数个阶段的讨论 ,在范畴界定、学科建设、现实研究、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同时 ,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原则上也存在着一些偏执与缺漏。 2 1世纪的中国人学研究 ,将围绕全球化、科学技术的人道化、知识经济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热点问题 ,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主题 ,完善马克思主义人学建设 ,实现人学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初步实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该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定位,要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艳涛 《求实》2006,(12):51-54
回顾15年来我国人学的研究状况,人学研究在走过了“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到“人的现代化”再到“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发展历程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沿两条路径继续“上下求索”一是在理论层面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建构人学理论体系,就人学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继续展开深入探索,并走出书斋,眼睛向“下”,以学育人,对民众现实生活进行关注,以对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带动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显学”;二是在实践层面上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进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脑袋向“上”,以学资政,对国家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洪波 《探索》2007,1(3):141-143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说清“人”。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立强 《世纪桥》2009,(1):93-94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2)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3)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毛泽东人学思想当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本质理论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成,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共党史及新中国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以建立一种理想的、符合人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形态为理论旨归。人的问题是其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和"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传统"抽象的人"等思想的批判中,主要循着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发展维度、价值维度这四个逻辑进路,推动了对人学研究趋向于现实,建立了人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彻底改变了旧人学传统,最终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中形成了"现实的人"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金玉 《唯实》2012,(5):34-36
马克思人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摈弃了一切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学说,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以人类解放作为根本的理论指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运动中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马克思人学及其方法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正确处理了人与历史的关系,指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历史运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人性观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性,有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实然性与应然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大不相同。孔子人性观有实然性与应然性二分思想,但并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孟子的性善说侧重人的应然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从实然性与应然性辨证关系来看孟荀的人性论,可知二者乃是从不同的层面谈人性的,但都相信人性的“迁善”,其目的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6.
赵卿 《世纪桥》2009,(7):81-81,109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体现了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一生都关注人的问题.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在理论上则不断探索、追问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历史地位等等.可以说,对人的问题的真理探求,贯穿于他的各种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理想的抽象的人、中期历史的现实的人到晚期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丰富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内容,肯定了哲学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姚峥嵘 《唯实》2007,(6):35-3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考察、理想人格设定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其中虽难免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所导致的缺憾,但其从个体历史的微观视角对现实人生的深入探究,对实践精神的凸显高扬,在今天的人学理论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5,(12)
马克思扬弃了旧哲学人的本质观,科学阐述了"类本质"和"现实的人"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超越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到实践唯物主义;从"类本质"到"现实的人",再到"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向,马克思不仅从哲学上关注和回答了人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人学思想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对我们消解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原子化"趋势,确立"类意识"的价值吁求,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