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武警四川省乐山市支队针对青年官兵的心理问题,不断创新心理教育疏导方法,有效地缓解了官兵的心理问题。下面是笔者采集的该支队做好官兵心理问题的教育疏导工作的3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元琪 《理论月刊》2003,(7):120-122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蕴含着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近年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本文在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青年群体独有特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媒体为代表,形成了"青年网络流行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迫切需求,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寻求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用这一群体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及进行抗争的话语表达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青年的社会境遇、社会心理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丧文化""锦鲤文化""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每种亚文化流行的背后,都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全社会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心理调适机制,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青年生理心理及其健康是青年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重大,历来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生理心理呈现巨大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水平加速,身高、体重的发育水平快速上升,城乡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均得到改善,对青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与此同时,青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也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挑战,伴随着身体形态的加速发展,青年各个年龄段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却在逐渐下降;肥胖、近视等已出现流行态势;加之现阶段社会转型、新媒体的影响,青年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大挑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我们应该以制度化为保障,科学地建立和健全青年生理心理检测、评价和干预体系,促进青年生理心理和谐稳定地发展,清除威胁青年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青年农民工是社会代际转换期第二代农民工,婚恋情感问题已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他们面对婚姻心理状态如何,记者也对其中一些农民工二代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段子阅读、转发和传播已成为当下青年十分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之一。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国际国内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而且蕴含着青年复杂的政治心理。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青年关注度较高的四大网络平台的324个网络政治段子的文本分析,发现当代青年网民政治心理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政治认知的内容全面广泛且侧重明显,且观点有一定的主观性;二是政治情感丰富,拥趸与反感、赞赏和讽刺并存的同时,解嘲和反讽成为主流;三是政治动机较为清晰,以青年网民的政治利益诉求为主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张丽红 《前沿》2014,(9):130-132
青年人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网络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新媒体对青年人的影响正在日渐加深,它在给青年人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满足更多需求的同时,一些负面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甚至加深。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引导青年人利用好新媒体。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存在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心理缺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无论是心理问题较轻的心理缺陷,还是心理问题较重的心理不健康和心理障碍,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大学生走向心理康宁。  相似文献   

11.
铁路改革的不断推进,给铁路青年职工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心理问题也会相伴而生,如不能得到有效调适,很容易滋生各类问题,影响青年职工的身心健康,给运输工作带来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发展成社会问题。全国总工会曾发文,要求加强对青年职工的心理疏导,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提高耐挫能力。因此,深入研究铁路青年职工心理问题的现状和成因,探索心理防御和疏导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小娜  魏晓玲 《人民论坛》2012,(36):100-101
就业模式转轨过程中,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导致了焦虑、抑郁和患得患失等情绪心理问题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社会心理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3.
做好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工作,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恶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中国海洋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活动为例,通过较大规模的实证调研,试图发掘心理筛查与自杀预防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把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孤独无助、焦虑不安、人际敏感、自卑自闭、逆反敌对和早恋倾向等。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忽视。农村留守青少年最亟需的援助是心理援助:重塑留守青少年家庭心理环境,强化学校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关爱,整合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援助的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兴起,并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是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力军。本研究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论坛,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文本分析,总结了新媒体视阈下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年与服饰现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青年影响服饰潮流的着眼点出发,认为青年不仅是服饰流行的追随者和创造者,而且是服饰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进而从服饰现象对青年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饰上的“哈韩”、“哈日”及“动漫”现象等,与青年的崇洋心理、西化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分析。本文认为,要把服饰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和本土艺术,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房价压力下的城市青年心理焦虑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房价在给经济基础薄弱的城市青年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住房的焦虑、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甚至引发反社会情绪.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城市青年与社会需要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  相似文献   

18.
谭毅 《青年探索》2016,(1):34-41
新媒体是共青团进行青年动员的基本工具和要素。从媒体发展逻辑、工作对象和工作主体三个方面来看,运用新媒体组织动员青年有其必要性。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组织化动员不同,新媒体时代的青年动员是一种社会化网络动员,动员的主体、客体、类别、载体、信息传播模式、渠道、地域、环境和策略等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目前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存在不少问题:动员主体的职能定位不准确、资源缺乏,动员主体与客体关系趋于割裂,动员策略存在缺陷等。要改进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动员青年的效果,必须合理定位共青团新媒体的功能,充实共青团新媒体动员的资源,弥合动员主客体之间的裂痕,改善现有的新媒体青年动员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浩 《青年探索》2022,(1):102-112
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思潮多元化,青年的自主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此情境之下,教育引导青年理解爱国主义内涵,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并合理、自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帝吧"出征"事件、"饭圈女孩"为祖国庆生事件、许可馨事件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新媒体从信息、话语、关系等层面赋予了青年新的权力,使其能够借助新媒体获取信息、进行发声并采取行动.而藉由对这些权力的实践,青年爱国主义情感传播呈现出传播形式多样、群体性和互动性明显、娱乐化倾向严重等新特征,并可能对国家、社会和青年本身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未来,国家和政府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理性爱国;加强网络引导与监控,防止爱国主义情感变质;提升青年的媒介素养,疏解其不良情绪;同时积极与媒体、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新媒体赋权下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合理传播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20.
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及信息传递等相关理论,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对当前青年群体中的"微博文化"盛行的原因以及"微博文化"对青年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微博文化"健康发展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