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数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调查表明,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  相似文献   

2.
陈小娜  魏晓玲 《人民论坛》2012,(36):100-101
就业模式转轨过程中,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导致了焦虑、抑郁和患得患失等情绪心理问题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社会心理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展开实证调查。以温州地区为例,验证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在解释青少年犯罪领域的作用,即青少年犯罪与依恋、信念、参与、奉献四大要素的联系。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与其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心理认知存在密切相关性,故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着手,完善社会流动体系,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和干预,推动法律法规建设,力求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追责多管齐下,为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预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管雷 《青年探索》2008,(5):54-56
以四川省部分农村初中学校13~15岁留守学生、教师的抽样调查为基础,对当前留守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留守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是留守学生家庭经济越差,留守学生的负面消极心理行为越多;留守学生面临家长期望、学校功课、社会环境、未来发展、家庭生活等五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呈现出自卑、性格孤僻、冲动叛逆等症状,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未来。为此,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采取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等措施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对不同心理状态下个体的社会行为的特点来探讨在社会变动时期中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的艰巨性与重要性,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个体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应的社会行为特点;第二方面是根据对不同心理状态及其相应的行为特点的分析,从社会变动时期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来看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发展任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与压力、逆境等相联系的一个术语,但至今研究者们关于它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弹性的几种定义以及与之有关的两个概念: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随后就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如何面对和认识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偏差问题,引导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教师是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医生。一、思想教育法1.强化理想教育。首先,传统的理想教育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从现在的社会及学生情况看,必须强调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价值取向后,再去确立远大的理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呈现增高的趋势,表面看来外在原因纷繁复杂,经调查研究发现,实际上都与现实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从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四大角度出发,剖析青少年耐挫力差的相关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青少年心理身理在正常轨道上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张俊 《传承》2014,(12):136-137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难以回避的新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令人担忧。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乏照料,在心理上缺乏沟通,在学习上缺少监督,在行为习惯上缺少指导。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构成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渴求自主心理、嫉妒攀比心理、盲目模仿心理、及时享乐心理;就其内在品质而言,主要包括犯罪思想、道德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意识、交际意识、审美意识、犯罪习惯和犯罪性格。预防青少年犯罪,最关键的问题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家长,对个体、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分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在外界环境的诱惑下产生,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盲目性,只有从感化他们的内心,措施得当,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合作,才能预防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建新 《中国减灾》2011,(19):17-18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200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深入做好受灾群众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汶川地震后,我国首次展开大规模灾后心理援助行动,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其实生活在一个单亲或双亲剥夺的环境里,他们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其学业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心理及学绩健康发展的变化,家庭环境通过影响其心理健康而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6.
臧书起 《人民论坛》2014,(10):149-15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正确调整、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个体成长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交叉学科研究方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并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正确调整、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个体成长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交叉学科研究方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并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和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和父母的有力监管,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因此,增强对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家庭中普遍出现“空巢”现象,而由此带来的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G市为例,对“空巢”家庭中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与调适农村弱势群体政治心理既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心理问题。农村弱势群体心理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有较大差距,引导和调适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意义重大,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扶弱机制、心理引导机制、心理社会干预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萍  黄仕任 《传承》2014,(2):108-109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和父母同住的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对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在各个层面采取综合对策,尽量减轻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所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