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海德格尔思想主题的存在贯穿于其艺术之思,并因此使得海德格尔的艺术思想既联系又区分于传统艺术观念。告别形而上学是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基本出发点,而语词的区分则成为海德格尔告别形而上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贵州清真寺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寺为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中心。贵州穆斯林历来重视清真寺建设。贵州清真寺建筑继承了伊斯兰建筑艺术 ,学习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融伊斯兰教特色、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体 ,具有独特风格和多样型制 ,许多建筑物有着重要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媛 《前沿》2011,(14):155-157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与其他国家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自己的传统(本土)文化,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提高传统文化素质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体现文化艺术的内涵,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本文带着探讨传统文化在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设计出传统的、民族的,但又不失现代的人文环境艺术,从而实现人文环境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2月3日,北京万达嘉华酒店携手3T艺术空间共同打造的艺术空间——Art Realm艺术画廊第八次画展开幕。此次主题画展所展出的20余幅作品均为当代油画艺术家于重文的呕心之作。北京万达嘉华酒店总经理福纳德先生对于此次画展的开幕深感荣幸,他表示:艺术就像是DNA,是我们可以留给后人的一种财富。Art Realm艺术画廊自开幕以来一直力主改变大众对艺术的传统认知,打破欣赏艺术作品只能停留于艺术馆和画廊的惯有思维模式,将酒店与艺术进行全新  相似文献   

5.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评判好的艺术作品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继承;二是对传统的开拓。前者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和传统技巧的掌握,后者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时代的顺应和对创新的诉求。在艺术创作中只有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优秀的程度。这点也印证了苏轼的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见艺术创造是在传统基础上和时代背景中的创造,是传统与现代的高度结合,郭北平先生的油画创作就突出地体现出了这种艺术的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张远帆成长于艺术之家,其父亲是新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张两赵"(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中的张怀江先生。1982年,张远帆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1985年获得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直至担任版画系主任。张远帆的作品既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又有强烈的独特个人风格。《老街系列》可见其艺术创造的活力,那种与现实世界藕断又丝连的"象"的聚合生成;《故园夜雨深几许》渲染出对于传统意  相似文献   

8.
龚智鸿 《北京观察》2007,(11):46-49
北京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集中的地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萌芽于燕赵,奠基于辽金,繁荣于明清",并不断发扬光大。在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相似文献   

9.
黎晟 《求索》2010,(7):201-203
一般来说,宋代艺术是中国传统写实的顶峰之作,其后由于文人士大夫艺术的兴起,"论画以形似,渐于儿童邻"的观念压制了中国艺术的写实风格。二十世纪上半叶,受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现代写实风格艺术得以复兴。此后,写实主义艺术迅猛发展,并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几成中国艺术的唯一面貌。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上半叶写实主义艺术是建立在西画写实透视、光影与解剖等理论之上,但它与西方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在精神气质上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的艺术家与文学家、政治家们合力,以一种他们认为对艺术与社会更为有益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中国艺术,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藏戏是产生于藏区,由藏族人自己创造的唯一剧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甘孜地区藏族地方戏组织表演形式以及艺术特征的考察,主要从参与人员、舞台艺术和文化传承与诉求三个方面着重梳理藏戏这一传统地方戏剧的平民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哲学视域下中国艺术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求索》2012,(6):202-204
20世纪初以来中国艺术观念随着社会体制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革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形成了由传统艺术观到现代艺术观的演化,艺术元素由中西杂糅到非物质语境下的多元重构,这种嬗变过程正是由单一的艺术体验走向多元创意的艺术体验,由盲从与混乱走向个性与从容的真实写照。这是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艺术观为适应时代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意义始终关联于这一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罗梅 《思想战线》2012,38(1):135-136
任何民间的口头艺术传统在形成其固有模式之时,已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承方式,体现出相应的约定性。艺术传统中部分文化程式的生成受到传承方式的影响,同时传承方式在不同时代的选择亦受制于既有的艺术传统。对怒江傈僳族的歌唱文化传统和传承体系的研究即是从艺术传统发生的角度展开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利群 《新东方》2002,(3):56-61
《廿四诗品》是一部以“诗笔写诗论”、形式特殊的文论著作。其艺术形式蕴涵着独特的美学意义;其审美形式的抉择主要源于艺术形式自身的历史承传、美学思想传统、作者的诗美观及民族思维传统;其审美方式为借助意象意境的塑造,阐发艺术感受和理论思考;其艺术哲学为“由技进道”:诗歌创作应从技艺上升到艺术规律,乃至融汇于整个宇宙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吉祥装饰艺术以追求招吉纳祥、祈福避祸为目的,以体现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内涵,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诠释的艺术与人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吉祥装饰文化,在当今构筑文明和谐秩序、加强传统人文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自身文化价值有待人们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16.
于倩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6,(6):125-12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他的小说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并着意于诗情与诗境的艺术追求,这体现出郁达夫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他颓废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现代艺术产业迅猛崛起的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产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还应在形式、内容和理念层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金娟 《求索》2011,(1):96-97,15
自汉代,禅经思想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于是,禅学在推动中国艺术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与禅经有关的造物艺术品大量出现。魏晋以来,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禅经造物与装饰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中国艺术设计史和中外文艺交流史的发展脉络。从这一意义上讲,将禅经艺术纳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畴,不仅可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同时也将为研究中国艺术民族风格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画师,其中,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称得起唐代画坛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的三位人物。阎立本与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保留着六朝绘画的传统,可以称作"中原画派"尉迟乙僧的绘画作品,广义上代表着当时西域的画风,因其绘画艺术源于古代于阗画风,因此,可称之为"于阗画派"。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质和艺术本源从多方面进行了颇具新意的评点.刘熙载的思想根基是古典的,评点方法是传统的,但他在古典中有创意,于传统中有新变.与以往对杜诗的评价相比,他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杜诗,其评点是在"胸中具有炉锤"、熔铸百家之后的审美观照,亮点聚焦,因之更具独特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