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是一个再工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面临着世界其他老工业基地不曾遇到的困难,也面临着其他老工业基地不曾有过的历史性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也需要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特别需要注意的部分是地方政府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强化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的倾向。目前,需要尽快地编制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统筹扩大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等具体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企业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参与和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企业文化的问题。从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审视,东北有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然而,又由于这种文化存在种种缺陷,造成东北地区经济上的落后。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先导,以企业观念的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老工业企业文化的观念,大力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这也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再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思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殊性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浓厚、国有经济比重大、重化产业比例大形成的“铁三角”架构,从而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同时,会产生显著的沉淀成本。补偿或降低这些沉淀成本,构建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新形势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乡镇债务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目前振兴东北进程中必须要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日益严重的乡镇债务,已经成为东北振兴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障碍。东北地区乡镇债务问题的产生源于乡镇支出规模的压缩存在限度、乡镇收入的增长空间不够充足、乡镇体制框架的制约、债务偿还制度与动力的缺失等。要解决乡镇债务问题,必须采取近期操作性对策和长期根本性路径的有机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制约和影响东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有四大要素,即:结构、体制、资本、人才。调整结构并使之优化,是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基础;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是振兴东北经济的根本保障;聚集资本,加大投资力度,是振兴东北经济的有效途径;汇集人才,重用人才,则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所在。只有遵从物质利益规律,“四轮”联动,才能如“捷达”车一样驶入振兴东北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6.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进入新世纪以来,仍然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产业集聚机制的角度探讨老工业基地优势发挥与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产业集聚机制研究是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的切入点。体制创新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有效途径,也是难点,而固有的工业结构特征,也成为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演替,同时发展多产业部门,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发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东文化模式”包含了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基础 3个因素 ,这 3个方面既促进了昔日东北区域经济的辉煌 ,又是今日“东北现象”的内在根源。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 ,要重振东北经济必须改造“关东文化模式”。特别要剔除其制度依赖性、人际关系网过于浓厚等糟粕 ,以流动代僵化、以变革促发展、以破旧来迎新是东北文化改造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和粮食主产区,曾经在计划经济年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并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大业的战略推进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逐渐滞后,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与此同时,东北粮食主产区也陷入了以“农民卖粮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困境。面对这一综合性的经济危机,党中央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随后又采取了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工业基地,裂变为现代装备基地,提升为科技产业基地,成长为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为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从而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体系,并将进一步拉动和规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  相似文献   

9.
傅羽弘  魏蕾 《东北亚论坛》2008,17(1):113-117
东北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形成并发展的。自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日本一步步成为侵占东北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东北知识分子关注的对象,同时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日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中日关系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都有着巨大影响,在对日关系方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东北近代知识分子对日本认识的形成与变迁,从中既可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可获得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创新税收征收管理机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助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征收管理机制仍旧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存在税源监控边缘化、税收技术虚耗以及税收服务意识淡化等问题。国外税收征收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东北地区税收征收管理机制亟待创新,逐步改变税收计划导向观念,强化税源监控动态机制,发挥税收技术优势,建立服务型税收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助力。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文化视角——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洪魁  李霞 《东北亚论坛》2006,15(3):115-118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共同的文化底蕴和互信、认同的区域文化平台的支撑。东北亚区域合作步履蹒跚,也反应出深层次上对地区文化认同的差异。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不可能整体突破,首先在中、日、韩三国间进行经济整合最可能成为现实,但也要经过艰苦的区域文化的构建过程。各国应共同努力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合作,不求一时之功,但求长远发展。中国也需建立自己面对东北亚的文化发展战略,以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本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宋魁 《东北亚论坛》2006,15(5):7-12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对东北亚地区各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经济区域化的过程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具体体现。东北亚经济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需要排除,中国应采取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牵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协调区域经济政策为目标,以设立相应机制为保障,以次区域开发为先导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吉林省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东北亚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俄罗斯以及朝鲜、蒙古,这些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都处在经济体制与政治制度改革与调整之中。在这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中,有对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的促进因素,也存在着有阻碍作用的不利因素。面对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吉林省如何制定与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将对吉林省今后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东北经济的结构性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曾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如今那些辉煌已成昔日黄花。东北经济正处在结构性危机之中 ,要迎接新曙光尚需时日 ,须用大手笔实现一系列的创新。最要紧的是认识东北的特殊区情 ,探索一条“中国先发地区”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蒙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将进一步推动蒙古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为其融入东北亚经济圈起到促进作用。在东北振兴这一历史背景下,东北地区与蒙古在通道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为进一步推动中蒙合作,建议:实行让利合作政策;鼓励大企业赴蒙古投资;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完善各种经济合作平台;加强对蒙古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儒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儒家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已深深地影响、制约着它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虽然有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有些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进入和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 ,并在东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就其文化模式和观念体系而言 ,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既有儒家文化的内在动因 ,当然还有西方现代理性文化的影响和催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